幻灯二

纪萌个人简历(九零后钓鱼经验小萌有约 | 纪宁:体育也有网红经济?不,那是社群经济!)

今天的小萌有约,我们造访了维宁体育创始人、著名体育媒体“互联网+体育”创始人纪宁博士。在漫咖啡闲适的氛围里,纪博士侃侃而谈,向我们讲解了他对体育领域里的社群经济以及IP的思考。纪博士丰富的经历使得他的谈话中饱含有趣的实例,事实和理论相结合,使得内容详实又生动,干货满满又不会感到枯燥。

(可爱的纪博士和害羞小萌的合照一张)

1

关于体育领域的KOL

 您觉得体育领域的KOL的价值是在什么地方?

得看KOL的身份,如果是运动明星,那么在体育项目和以体育项目为核心的周边产品产生影响力,而一些泛社会的名人,这种价值可能对新闻、传播和整个产业经济的影响力比较大。这两个方向是不同的。

而且其实和网红还不太一样,体育圈内纯粹的网红经济我觉得还没有出现。

 那么体育领域是不是很难产生像papi酱那样的人?

未必,其实我感觉体育领域已经产生过papi酱那样的人。我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以前有一个叫芙蓉姐姐的,芙蓉姐姐实际上是第一个网红。芙蓉姐姐怎么红起来的呢?是在北大的BBS里面刷了各种体育运动的(帖子),比如摆出“S”的造型、跳各种奇怪的舞蹈。其实她红就是源于她的形体动作。她长得那个模样,又很胖,再做一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很滑稽,大家觉得她太好玩儿了。

其实包括芙蓉后来,她的比较励志的(经历),从“芙蓉姐姐”到“励志女神”,她减肥。减肥我感觉也是运动健康的一个概念。所以我不认为体育领域产生不了这样的(网红),第一代(网红)实际上就是和体育健康运动有关系的。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领域里是非常有可能产生这种人的。

2

关于体育领域的社群经济

 如果我们为体育领域的KOL开发周边产品,那么这种周边产品满足的是用户什么需求呢?

实际上,体育(方面)我觉得是集中在社群。社群是体育的意见领袖或者是我们说的体育将来的网红(所引导的)粉丝经济的核心体育是分类的,你看我昨天去参加马拉松,马拉松的论坛是非常嗨的。当地的马拉松会长上去了,哑着嗓子一说,底下几百人都起立欢呼。我觉得那种情景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实际上在这个领域里有很多(KOL),比如“跟着雅荻跑世界”(项目),关雅荻,跑马拉松,自己还拍纪录片儿。

其实马拉松路跑里面(的KOL)还包括,像张朝阳,搜狐的。陈盆滨,一个跑马拉松特别有名的跑手。我对路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我知道有几个网红特别红。有了他们,全国的跑友就动员起来了。像陈盆滨,这个人只要出来跑,基本全中国的跑友都会跟着跑。只不过(其他的)社会观众不了解。

所以说社群是细分的。体育的社群,像玩钓鱼的就是玩钓鱼的,玩高尔夫的就是玩高尔夫的,玩马拉松的就是玩马拉松的,玩骑行的就是玩骑行的。所以体育创业的气氛就会产生很多爱好不同的(产品),有趣滑雪、gosky、子牙钓鱼,有这个42旅、马拉松旅游、乐骑,很多以社群经济为核心。

但是社群经济还不是网红经济,它往往比网红经济的粘度要高得多,可重复消费的东西要多得多你比如说罗辑思维和papi酱,他们卖书、卖papi酱,他们做了一个跟老干妈那样的“papi酱”。你这种购买只是冲动型购买。你这段时间看这个姑娘,挺好玩儿,然后这个“酱”推出来,好奇,买一罐儿尝一下。但它形成不了可持续的、具有粘性的、高强度的、高复制性的消费。马拉松可不一样、钓鱼可不一样。我们在京东的时候,钓鱼产品(的销量)连续三年都是300%-500%的增长率,这你理解吗?所以(对于)钓友(来说),哪个意见领袖(出了钓竿儿),出现路亚钓竿儿,他们就买路雅钓竿儿,明年出现海钓的竿儿,他就买海钓的竿儿,后年出一个新的防晒服,大家就买防晒服。

 

再比如打高尔夫的,往往家里不仅仅有一套高尔夫球杆,若干套都是朋友或者意见领袖推荐的,重复购买的这波人,我们说就叫“重度消费者”。他们的社群用户含金量要远远大于网红的粉丝含金量。网红拼的是量,这种方式却非常精准,我可能只有这几十万人,但这几十万人天天跟着我买东西。

 那像高尔夫、钓鱼这种社群里的用户对于KOL的感情是什么样的呢?是有崇拜的因素,所以“我跟着你一起走”这样的心理吗?

一定是这样的。他们的这种社群呢,不像普通的娱乐界的社群。娱乐界的社群往往都是有粉丝后援会、后援团。但是他们这些不一样,他们这些人往往是玩在一起的,甚至是生死与共的,有共同的经历、去挑战、探险,去远征。比如说球迷群体。以前辽宁出了个球迷领袖叫罗西,这个人是个下岗工人,但永远打扮得很另类,有点像那个侠盗罗宾汉。

他作为第一代红的球迷,他走到哪儿,都有一大批球迷跟着。就像蓝魔呀、北京的御林军绿色军团,它总是有一批或几个意见领袖在那儿,干这个事儿,没有这些人你团结不起来、玩儿不起来。所以他们对这些人的消费影响力特别巨大。买票、观赛、旅游、纪念品、服装。所有这些人基本都是统一消费、团购,非常可怕。这个是运动明星周边产品最核心的东西,我们管这个叫team sport,或者是“运动赛队营销”、“运动粉丝集群营销”原来在NIKE的部门里,专门有个部门叫team sport。

 就您刚刚举的例子,其他球迷为什么会追随“球迷罗西”呢?

一个是故事。这些人往往都是全心全意地去做喜欢的事儿,一定是产生了跟别人不一样的故事。就比如刚刚说的跑马拉松的那个(陈盆滨),他是大满贯,完全用生命在拼这个事儿。《阿甘正传》知道吗?(就像阿甘)他在,大家方向就在,他不在,大家不知道方向往哪儿去,所以这个点(延伸),还有个企业家,万科的郁亮。万科这个企业特别好玩儿,以前是王石当总裁的时候,是带着大家登山,王石去征服喜马拉雅山,在央视拍个片子叫《我能》,所有人都跟着他一起登山。王石走了,郁亮接班了,他就想我怎么能超越前任实现弯道超车呢?他想登山永远是小部分人的、是高端群体的运动,我要带着社会大众前来参与一个社会主流的运动方法,所以他选择了路跑。

所以真正的中国马拉松第一代推动者,除了之前说到的挑战极限运动的运动员,郁亮是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在跑圈里都说郁亮带着万科跑、万科带着深圳跑、深圳带着珠三角跑、珠三角带着全国跑,是这么个概念。

 您刚刚提到这些体育领域的KOL,都是像您说的那样,写出了“自己的故事”,那么这几年很火的宁泽涛,他的走红,也是基于此吗?

运动员的明星、红人,他一定是结合了两方面的东西。一个是竞技方面,至高无上的荣耀,关乎梦想、体育精神、文化内涵的东西另一个是社会关注度、娱乐化的东西。这两种东西结合得越好,明星的价值越大。比如现在我们回头看田亮和郭晶晶,跳水的那么多,就他俩的娱乐价值最大。但他俩至少成绩得保持。如果在奥运会上不拿金牌和银牌,你根本记不得是谁。永远是,竞技体育和奥运是金牌至上。像宁泽涛还有明星脸、颜值又高,能走娱乐路线,一定会火起来。而且你要找到自己不同的社会形象。比如李娜,李娜的形象就非常国际化,很power、带有西方人幽默感的、国际网坛一姐的形象。像姚明,姚明就是东西方交流的纽带,大家的宠儿,篮球界现在依旧没有超越他的。姚老板退役后,他依旧是篮球圈儿里的一哥,别人现在谁能超越他呢?老百姓都认识。

所以,一定是社会公众的、娱乐化、具有新闻价值的。当然最前提,是体育精神和你的成绩。那个是1,娱乐化的东西是0,没有1,再多0也没用。

3

关于体育领域的IP

 这两年IP的概念非常火,对于“体育IP”,您怎么理解?

体育IP分为三类,一是赛事IP、一个是运动员IP、一个是俱乐部IP,实际上还有一类重要IP,如果跨界到影视领域,它还包括这些创作领域的IP,比如体育漫画、体育电影、体育的原创作品,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一个发展方向,我觉得这些方面未来可能会有好的、专业化的东西出现。专门做二次元的体育的动漫呀、体育小短片儿呀、体育电影呀,肯定会有,题材也会非常多。

 时下二次元真的在慢慢火起来,对于“二次元+体育”,您认为未来是怎么样的发展方向?

我觉得还是要理解,九零后乃至零零后这拨人喜欢体育,是喜欢其中的什么东西。你不能按照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理解体育的方式去做这个事儿。如果那么去做,就本末倒置了。我觉得二次元本质上是滋生于新生代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应该是他们自己长起来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二次元就是基于(新生代)青春记忆当中的一种文化。就像有一批小青年是看着港片儿《古惑仔》长大的,那现在的小孩儿就不受这个的影响,他可能是看比较腐的日本动漫或者看鹿晗、tfboys长大的。每代人都不一样。这批人的体育文化可能在棒球、美式橄榄。可能玩极限、小滑车甚至更酷更炫的运动,我们可能都不知道了。我就发现70后这批人踢足球、80后打篮球,90后可能打棒球、或者更多元化的发展。

 

所以抓用户一定要精准,不论是做做生意、媒体、产品,首先要为用户画像。对用户形成可持续的吸引力,感觉到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

4

关于“互联网+体育”

 您谈到“定位”问题,那么“互联网+体育”定位是什么呢?

我们的定位是体育财富风向标,实际上是为中国体育产业经济提供最新鲜的新闻资讯、产业分析、深度社群组织的推动,包括一些培训教育。我们针对的是这个领域中高端的从业者、投资者、官员、从政者。都说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但是我们的粉丝构成也有很多基层从业者,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我们这个东西知道,哦,(行业内中高层)这些人在琢磨什么在想什么。实际上我们这里也有很多体育大佬,(虎扑总裁)程航、乐视体育的雷振剑、马国力都是我们读者。

 “互联网+体育”会涉及咨询业务吗?

我们现在就有咨询业务。比如冬奥会,像北京、张家口、承德这三角的冰雪产业怎么发展,就是找我们团队规划的。还有好多地方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也是让我们做规划。包括很多地产面临转型,体育地产怎么建设,也是会咨询我们。还有好多体育赛事、体育资源如何进行价值提升。咨询一定是从这个平台产生的业务。但前提是得有这个专业能力。我们有一部分是媒体团队,还有一部分是在这个领域里具有十年以上甚至快二十年的策划、咨询经验的团队。他们经验非常丰富,从奥运会到全运会,还有形形色色的赛事,我们都做过。这就是专业门槛。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