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学前儿童文学活动的语言教育目标(幼儿钓鱼核心经验学前儿童文学语汇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文学语汇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结合儿童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理解与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发展特征,以文学语汇为切入点,将从语词、语句以及修辞手法三个方面解读学前儿童文学语汇学习的核心经验。学前儿童对诗歌、故事和汉语语词的经验要涉及他们在接触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的新词汇,并感知、理解不同文学形式下汉语语词组成的语句。修辞方式的经验是指儿童在对不同文学作品中所运用的比喻、反复、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调动已有的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创意仿编和运用修辞手法。以下将逐一阐述儿童文学语  学习的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一、学前儿童文学词汇学习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儿童文学作品的词汇是儿童文学语汇核心经验点上的重要学习内容。文学词汇中包括了表示事物或动作的词汇,比如白雪公主卧倒等,同时也包括了一些修饰性的词汇,如张强的《太阳》大海托着太阳,染红了蓝色的手掌;大山扛着太阳,压红了结实的肩膀;蓝天抱着太阳,换上了七彩的新装。通过修饰性的词汇,将红蓝绿等色彩对比排列,构成了一幅鲜明的图画。此外,文学作品中还包含了一些抽象的词汇,比如玩具国家心灵等等。

学前儿童的语言文学,是由各种词汇组合起来的语言艺术作品,学习文学作品是儿童扩展词汇的重要途径。文学词汇的学习要求儿童感知词汇构成的语韵效果;根据上下文猜测与理解作品中出现的新词汇;描述人物或事件发展的关键性词汇的含义,并尝试在仿编和讲述中运用。

(一)初始阶段

1.喜欢聆听琅琅上口的儿歌,感知使用不同词汇构造出的不同语音效果

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儿歌的歌词多釆用比兴手法,词句音韵流畅,易于上口。如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因为儿歌独特的语音效果,它成为婴幼儿最为喜爱的文学类型因此,儿童对于文学词汇的学习最初表现为喜欢听成人诵读儿歌,在倾听的过程中逐渐感知不同词汇营造出的语音效果。

2.借助已有生活经验理解作品中相关词汇的意思

词汇,是儿童语言的内容,也是儿童语言的材料。学习词汇,就是在获得某个或一组事物概念的基础上将概念与相应的语言形式对应和固定下来。例如,儿童最初看到杯子”,知道这样一个物体叫beiz。以后再见到杯子”,他会说杯子”,这样便把杯子这个词纳入他自己的词汇系统之中。儿童文学作品是由各种词汇组合起来的语言艺术作品。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儿童首先要借助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词汇尝试理解作品的内容。尝试使用文学作品中表示人或物及动作的词汇如名词、动词等进行讲述

在初始阶段,儿童能够初步理解作品中表示人或物的名词或动词等词汇,在讲述活动或日常生活中,他们开始逐步尝试使用文学作品中的这些词汇进行讲述。比如3岁的儿童听了故事《小猫钓鱼》之后,看到爷爷去钓鱼,就告诉家人爷爷是小猫,去钓鱼了,钓了条大鱼

(二)稳定阶段

1.愿意大声朗读有押韵规则的儿歌和儿童诗

在稳定阶段,伴随着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儿童从最初喜欢聆听儿歌逐渐过渡到和成人一起诵读或模仿成人大声地朗读儿歌和儿童诗。在儿歌和儿童诗中,具有明显押韵规则的诗歌最能引起儿童朗诵的兴趣。

2.根据上下文来猜测不懂的新词

儿童通过学习新的概念并掌握与之对应的新词来扩展他们的词汇量。已有研究发现,儿童是通过上下文来理解和学习新词的。

每一个文学作品,不管是诗歌、故事或散文,往往含有若干新词语。例如,我们给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在农场里,鸭子冒出一个疯狂的主意,我打赌我会骑车。他一摇一摆地走到男孩停着的自行车旁,爬上去,骑了起来。开始他骑得很慢,而且左摇右晃,但是很好玩。4岁的幼儿可能没有掌握疯狂打赌一摇一摆“左摇右晃”等词汇,但这并不妨碍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因为幼儿能够运用已有经验内容,根据上下文,迅速地把握这些新词的大意。已有研究证明,儿童在上下文中学习的新词比较容易记住,而单独教的词语则很容易忘记。

3.初步运用一些文学作品中习得的修饰性词汇形容词或副词等进行表达

对文学作品词汇的认知方面,儿童从最初的运用名词和动词进行讲述,逐渐地能够使用作品中的一些修饰性的词汇进行表达。比如在表演游戏中使用一些形容人的情绪情感的词语,气愤恼火快乐生气等;在生活中也学习使用修饰性的词汇,如一个6岁的女孩是这样描述她遇到的蝴蝶:一天,我和妈妈在小区的花坛边玩。在花坛的玫瑰花上我们发现了一只蝴蝶。这只蝴蝶很漂亮,可能是这里最漂亮、最稀少的蝴蝶了。它一会儿停在花上,一会儿又飞起来了。当它停在花上一动不动的时候,我轻轻地把手伸过去,想抓住它,蝴蝶没有飞起来,只是不停地摆动着。我轻轻地碰了碰它,蝴蝶还是没有飞起来。

(三)拓展阶段

1.初步理解表现人物特征和情节发展的关键性词汇的含义

当儿童有关文学词汇的核心经验逐步发展时,他们能够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一些表现人物特征和情节发展的关键性的词汇。比如六岁儿童听童话故事《最奇妙的蛋》时,只有了解了三只母鸡圆圆、琪琪、毛毛下的蛋之后,才能理解国王的评价:这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蛋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蛋这真是我见过的最不可思议的蛋最完美最大最不可思议这三个关键性的词汇。才能明白国王为什么说从这三个蛋中选出一个最奇妙的蛋是根本不可能的,从而理解接受三只母鸡都可以当上公主的结局。

2.愿意尝试运用不同词汇进行仿编,体会创造新的语言音韵效果的快乐

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我们发现儿童会尝试将已有经验与文学作品中词汇经验链接之后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不同的词汇进行仿编。比如根据自己获得的新词汇编故事、编儿歌,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创造新的语音效果的愉悦。

二、学前儿童文学语句学习核心经验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文学作品向儿童展示了成熟的语言,首先表现在丰富多样的句法结构方面理解复杂的语言句法结构并熟练地使用这些句法结构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题之一。儿童句法结构的学习来源于与成人的交谈和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相对而言,语言文学作品给儿童提供的语言句式更为丰富,也更规范。

文学语句是由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词或句法上有关联的一组词构成的。文学语句的学习是儿童理解复杂的语言句法结构和熟练地使用这些句法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接触不同的语言句式,能够帮助儿童感受不同风格作品语句中所蕴含的情感,理解其内容,并尝试运用。如对汉语词序的排列,简单句子的构成,词序变化的效果的感知,逐渐学习使用正确的汉语语句形式进行表达。

(一)初始阶段

1.通过聆听的方式,形成对词序排列的初步印象

在讲故事、念儿歌的活动中,学前儿童获得了接触各种不同句式的机会。例如童话故事《方格子老虎》开头是这样的:在一个普普通通的老虎家庭里,有只普普通通的小老虎出生了。老虎爸爸可高兴啦他兴冲冲地跑出去,买了一罐最好的黑色油漆原来,小老虎出生时身上没有花纹,必须由爸爸妈妈帮忙画上黑色的条纹,这只小老虎也不例外哦……”这篇童话故事的语言是以直接叙述形式表现的,运用了较正式的比日常用语更复杂的语言。学前儿童在倾听这个故事时,可以初步地感受汉语词序排列的基本方式。这是儿童学习语句结构的第一步。

2.乐意模仿或学说儿歌或童谣中生动有趣的语句

最初接触儿童诗歌时,儿童不仅会表现出喜欢倾听,还会表现出乐意模仿或者学着成人的样子说一说儿歌童谣中生动有趣的语句。比如:小板凳歪歪,里面坐个乖乖;乖乖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梳头,里面坐个小猴;小猴出来穿衣,里面坐个公鸡;公鸡出来打鸣,里面坐个豆虫;豆虫出来咕哝,咕咕——在听完这首儿歌后,儿童会很自然地跟随成人诵读。

(二)稳定阶段

1.感知零星的语言词汇材料组合成简单句子的方式

学前儿童在聆听文学作品中获得的关于词序排列的初步印象,逐渐发展为能够感受到零星的词汇是如何构成简单句子的方式。

2.了解不同作品中词序的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句型

感知语言材料组成简单句子之后,儿童也能逐步感知到在不同的作品中将词序进行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可以构成不同的句型。例如叙述式的陈述句型,抒情的感叹句式,存在疑惑或问题的疑问句式等等。

3.在讲故事或日常表达中,运用基本正确的语句形式进行表达

(三)拓展阶段

1.感知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中词序变化所带来的语境效果

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个人特点的作家所创造的语言,充分地反映出生活中语言的丰富多彩的一面,而这种丰富多彩又通过词序的变化而产生。不同体裁的作品如诗歌、故事、散文,因词序的不同构成了这三种文学体裁的不同语言风格。在拓展阶段,儿童在接触多样的文学样式的基础上,逐渐能够感知到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作品中词序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语境效果。

2.依据作品中简单的语句形式进行仿编和创意表达

随着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对文学句式特征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能感受到诗歌的语句短小而精悍;散文的语句优美而抒情;故事的语句生动而有趣的特点。儿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尝试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获得的句式进行仿编或创意表达。

三、学前儿童文学修辞手法学习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修辞手法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学前儿童有关文学作品修辞手法的经验具体是指,儿童对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夸张、比拟、反复等修辞方式的学习。文学作品不同修辞方式的感知与运用是学前儿童文学语汇经验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学写作大都要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但没有哪一类写作比儿童文学更依赖比喻、慕绘、夸张、拟人等修辞格来突出形象的。如果没有这些手段,儿童文学语言将苍白无力,毫无趣味可言。

(一)初始阶段

1.喜欢倾听或诵读运用不同修辞方式的文学作品

初始阶段的儿童喜欢倾听或诵读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方式。成人可以为他们提供具有多种修辞方式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是运用反复手法的儿歌,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的童话,也可以是运用比喻手法的散文诗。通过接触这些具有多种修辞方式的文学作品,为儿童文学语汇中修辞手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稳定阶段

1.理解文学作品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语句所表现的内容

在儿童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排除语言障碍是儿童深入作品想象境界的必经之路。对文学作品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的语句的理解,是儿童学习文学作品的关键。这一经验的发展,需要儿童具备与文学作品中语句相关事物的生活经验。比如儿童要理解月牙儿在天上一晃一晃,北方娃娃说那是一盏冰灯,挂在天空高高的屋檐下。星星,是冰灯滴落的水花。南方娃娃说,那是一只小船,在天湖里采菱。菱角,就是那闪亮的星星。学前儿童理解作品中比喻的修辞手法,需要具有与冰灯、菱角相关的经验。

2.借助于经验和想象,仿编个别具有比喻、拟人或夸张手法的语句

为了促进作品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儿童在对文学作品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在成人的鹰架下,通过语言、动作、绘画等多种符号形式,运用他们在文学作品学习中获得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尝试往往是从儿童能够仿编出个别具有修辞手法的语句开始的。例如,在散文《风姐姐来了》活动中,让儿童在同伴面前说一说自己想对风姐姐说的话,并通过写信的方式帮助幼儿去组织自己的语言。

(三)拓展阶段

1.根据文学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方式,仿编出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或反复等修辞手法的段落

随着儿童有关文学作品修辞方式经验的不断丰富,他们会逐渐了解不同修辞方式的表现手法和特点。结合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儿童逐渐能够从仿编具有修辞手法的语句过渡到能够仿编出段落来。不过关于这方面的能力,因为儿童语言发展的个体差异,有些儿童可能无法仿编出完整的段落,但能初步运用就可以了。

2.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作品中学习的修辞方式语句描述人、物或景

经过前一阶段文学作品修辞方式核心经验的发展,儿童逐渐熟悉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的特点,也明白了修辞手法语句的结构,这些都为他们在生活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奠定了基础。在生活中,当儿童看到一些人、物或景的时候,他们会尝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来表现内心的情感。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看到满月的时候说月亮圆圆的,像一个大皮球;看到月牙的时候说月亮弯弯的,像艘小船

总体上,由于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和综合鉴赏能力都比较低,他们对于作品的欣赏,是从表层因素开始,然后逐步深入到内层因素。如诗歌《小熊过桥》幼儿欣赏这首诗歌时,首先被小熊的动作所吸引。小熊在桥上摇摇晃晃,头上的乌鸦哇哇乱叫,小熊能从桥上走过去吗幼儿开始为小熊着急、发愁。可是河里的鲤鱼鼓励小熊,走呀走呀,小熊终于走过去了。这时候,幼儿就会很高兴,为小熊而高兴。这种学习和理解是停留在表层的初步感知基础上的。在成人的不断引导下,幼儿才能领会到摇摇晃晃、着急、发愁这些新词汇的含义,从而逐步进入对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勇敢、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等意义的深层理解,并进而掌握和运用这些词汇。由此可以看出,学前儿童文学语汇学习核心经验存在着发展的先后差异,即对于词汇的理解先于对语句的理解,而对语句的感知又先于对修辞手法的把握。

此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儿童文学语汇学习的核心经验在词汇、语句和修辞手法三个范畴存在着横向的联系,在获得这些核心经验的过程中,因为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些核心经验的获得又存在纵向的发展维度。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经历了感知理解欣赏表达的过程在儿童文学语汇学习的各经验范畴内部存在着先后差异,即儿童对于文学语汇的感知先于理解,理解又先于表达。儿童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初步的欣赏文学作品,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尝试运用文学语汇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文字整理来源:周兢主编《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扫码关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