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钓鱼记的译文是什么(最难忘的钓鱼经验教训钓鱼琐记)

   日前,看到远方友人从微信里发来钓鱼的照片,突然想念叨念叨钓鱼这个话题。说起钓鱼,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姜太公。俗语有云: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其实我国第一个有名气的钓鱼人,不是人们熟知的姜太公,而是古帝舜。舜,号有虞氏,很有才干,被推为部落联盟的大酋长。大酋长有权祭天、巡狩,巡狩就包括钓鱼,那时候钓鱼不是为了消遣娱乐,而是为了获得食物,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条件人类征服自然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

  周穆王姬满,是继舜之後我国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在《穆天子传》中就有周穆王出巡时钓鱼的记载。之后到了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离开越王勾践后,驾一只小船到了洞庭湖中的钓洲,由于遇到大风浪,他就停舟靠岸,在钓洲钓鱼,钓到大鱼熟而食之,钓到小鱼放生于湖里,后人为了纪念范蠡,把他放生的鱼称为“范蠡鱼”。这说明古人已有了保护生态的自觉,同时也说明钓鱼逐渐从获取食物逐步向休闲娱乐转变。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钓鱼的休闲娱乐性质进一步增大,也逐步有了一定的文化含量。我国历代不少有名的诗人就常常把他们体验和观察垂钓的感受,融注于自己的诗作之中。李白的《行路难》,就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佳句。杜甫在《江村》中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划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最有名的算是柳宗元的《江雪》,后人现在读起来依然那样脍炙人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说句实话,我所知有关钓鱼的诗篇和喜欢钓鱼的诗人实在太少了,还是说说自己亲历钓鱼的一些零碎记忆吧。钓鱼,我小时候确实羡慕过、迷恋过,也实践过、体验过。

  我的家乡在湘南的一个非常普通也十分偏僻的小山村——白斗冲,可她的每一山每一水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尤其是家门口的那口大塘,更是让我膜拜和崇敬。每到春天湘南进入雨季,特别是连续两三天下雨,雨水从环大塘四周的山顶、山坡汇集到山窝里,经过层层梯田渐次下泄,由四个位置不同的田扒口,流入冬季已经干涸、等待雨水到来的大塘里。如果上一年没有干过塘,常常会有许多调皮的小鱼和泥鳅逆水而上,孩子们就守在田扒口——守水待鱼,常常能够抓到几条活蹦乱跳的小鱼。

  直到夏季开涵放水之前,已汇聚了满满当当的一大塘水。在四周青山的映衬下,大塘呈现出一片无法完全用语言描述的堪称神秘的墨绿,显得那样的宁静,那样的深情,又是那样的大气,那样的壮阔——相对于我这样没有见过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孩子来说。特别是那些像精灵般的大草鱼或自个儿或三五成群地游来游去,更是让我心动,有时恨不得跳进大塘里捉上来几条。

  每当看见有人在家门口大塘边钓鱼,就非常羡慕和眼馋,经常蹑手蹑脚地跑过去,站在离钓鱼人的不远处,既看得到他是如何上饵、甩竿,如何提竿、收鱼,又不给他钓鱼造成干扰、带来影响。远看不过瘾,就凑到近处找借口同钓鱼人搭讪,而钓鱼人只是笑而不语,很是神秘兮兮的样子。

  这一看,次数多了,自己好像也明白了一些钓鱼的方法、技巧。过了不久,自己跑到镇里买上两个鱼钩和几尺尼龙线,现在看这没有几个钱,但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可是辛辛苦苦捉土鳖、砸桃仁用汗水换来的。回到家里,到后山砍下一根竹子做成钓鱼竿,虽然这远没有现在城里面买的诸如玻璃钢竿、碳素钢竿那样灵活轻便结实,但当我把镇上买回来的尼龙线拴在竹竿上,再把尼龙线同鱼钩连在一起,然后找一小节高粱杆系在尼龙线上,简直就是一副地道的渔具了。

  有了钓鱼竿,还得有鱼食才行。乡村钓鱼的鱼食可谓多种多样,大的分两类:一是自制鱼食,二是野生鱼食。自制鱼食,主要有两种,即面食团和米面团,一般都在面粉和米面中加一些香料,用水和得软硬适中,然后蒸熟即可。乡村里的野生鱼食可多了,比如土里面的蚯蚓,屋檐下的蜘蛛,梧桐树上的知了,庄稼地里的蝗虫,以及鱼塘里的小鱼小虾,乃至杀鸡宰鸭剖鱼的内脏下水,都可以成为钓鱼用的饵料。无论哪种鱼食饵料,关键是要看钓鱼的耐性和技巧。

  我第一次钓鱼用的鱼食,就是唾手可得的蚯蚓。家门口的沟里,蔬菜地的土里,都是蚯蚓的生存之地。我随手拿起一把锄头,迈开三五步即到门前的小沟边,弯腰挥起手中的锄头,三五锄下去即看到了紫红色的蚯蚓拱出来。因为乡村里的蚯蚓又肥又长,有个三五条即可,我都把它们统统装进玻璃瓶。这一切准备停当后,来到家门口的大塘边,把一条蚯蚓掐掉一小截拴在鱼钩上,选好位置后把鱼饵甩进水里,也像模像样蹲在那里举着钓竿。十分钟过去了,没有鱼上钩。半个小时过去了,鱼漂鱼竿还是没有动静。虽然眼前就看得见大塘里那些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的大草鱼,但它们就是不上我的鱼钩。

  我们都有等人的经历,特别是要等的人说好几点到结果没有到,而且迟迟不来,尤其是没有办法联系上,你那心里这个急啊,难以言状的不耐烦啊。钓鱼等鱼儿上钩,如果老是没有动静,比等人人未到还要着急、还要不耐烦,尤其是对于年少无知的小孩子。不上鱼,就频繁地提竿。当我把鱼竿用劲提起来,收上线一看,鱼食早已空空如也——已被水中的鱼儿吃掉了。后来慢慢明白,鱼在水中的任何动作,人在岸上是根本感觉不到的,即便鱼吃鱼食,也是非常小心谨慎,其动静小到人感觉不到钓鱼竿钓鱼线以及鱼漂极其轻微的抖动,有时候也可能一瞬间走神没有及时看到。

  没有鱼上钩,心里相当的不耐烦,是不是就由此放弃了呢?这恰恰是考验钓者耐心耐性的时候。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人对于事业的追求也常常因为没有坚持到底半途而废,是不是和钓鱼的道理相同呢?湖南人的蛮劲儿,让我最终有所收获。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我慢慢摸到了一些钓鱼的门道:一要始终耐心坚持,二要高度专心关注,三要善于斗智斗勇。虽然这样有所感悟,但我从来没有钓到在大塘里游来游去让人垂涎三尺的大草鱼,不过常常会有钓到二三两重鲫鱼的小收获,这也足以让我兴奋的。

  这里,我还要特别说一下不同于人们熟知的一般的手竿垂钓和海竿垂钓的另一种特别的钓鱼方式,各种垂钓教科书上没有其正式的名称,我这里权且搞一个发明称之为“甩竿垂钓”法。这种接近原始的垂钓方法,最大的不同是两个方面:其一,钓鱼竿不同,就是用从山上砍来的大约1.5-1.8米长的小竹子,这竹竿还要有一点弹性,如同前面所述系牢鱼钩、鱼线,鱼线上不需要拴鱼漂而且也不需要太长;其二,钓鱼方式不同,就是手臂稍稍用劲甩出鱼竿,鱼线鱼钩瞬间接触水面,不深也不太浅,就在这时候又要立即提竿把鱼线收起。运气好的时候,这鱼竿一甩一提之后,一条小鱼就已经钓上了。

  这种垂钓法能钓到的鱼只有一种,就是乡村鱼塘里面无需放养的野鱼,书本上没有它的名字,村里人把它叫做“鲍雀儿”,它们平时躲在水下不出来,到了夏季天热的时候就浮到水面,三五成群地游来游去,在周围没有什么威胁的时候,它们在水里游得总是那样自由自在、悠然自得,一旦有人影掠过水面或者别的什么干扰,它们就会在瞬间机敏地潜到水中,真可谓水中的小精灵,过了不一会儿,这些小精灵们又会重新浮出,在接近水面的位置游来游去,我感觉它们既是在追逐游戏,也是在寻找水面浮游生物。正因为如此,我的鱼竿一甩出,带着鱼食的鱼钩一接近水面,水中饥饿而又机敏的小精灵——鲍雀儿就快速咬住鱼食,这时候鱼竿迅速往上一提,鱼钩就稳稳地勾住了这小鱼儿。我的印象中,有一次,不知是我用的鱼食——鸡的内脏太新鲜太好吃,还是那小鱼儿太饥饿太贪吃,钓上的鲍雀儿数量创了纪录,心里那个高兴可带劲儿了。

  后来到省城上大学,再后来到更远的外地读研究生,暑假也偶尔有过回家乡钓鱼的难忘经历。总是那样地充满着闲情雅趣、乡情童趣,因为常常会有几个孩子跟在身后,我总是笑着不和他们说话,保持着钓鱼人的那种神秘。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也是唯一的一次在家门口大塘里钓到过一条颇让人嫉妒的大鲤鱼,因为鲤鱼非野生鱼而是放养鱼,就引起了村民的议论。从此,我就挂竿收手,再也没有在自家门口大塘钓鱼的故事了。

作者:远行者,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目的旨在于分享,尊重原作者,侵权立删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