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执法的危害性(钓鱼有关经验经验分享:钓鱼重在不断的摸索和总结)
俗话说,熟能生巧。可能是钓鱼的年头多了,无论是野钓还是池钓,我虽然很少有过钓大鱼、钓多鱼的经历,但无获而归的时候却也不多。我爱钓鱼,也爱吃鱼,而且妻儿也从没对吃鱼感到过厌烦。所以说,我得天独厚,钓鱼时更具有兴致。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自然水域中的野鱼不好钓似乎已经凸显,人们口头流行的“钓鱼的人比鱼还多”的调侃逐渐成为现实。休息时,我踏上自行车,携上渔具,穿行于大江南北两岸,有时钓静水,有时钓活水,用小钩、蚯蚓饵,去钓那些个头不算大的鲇鱼、嘎呀子(黄颡)、船丁子等江杂鱼。当然,有时也能碰上二三斤重的鱼。有一次,我在南岸的缓流处用蚯蚓钓黄颡,竟钓上来一条3斤7两重的大鲇鱼,当时没带抄网,是硬拽上来的。所以,我每次出钓,或多或少总能有一些鱼获,不仅家里有鱼吃,有时连亲朋邻居也能跟着沾点儿光。
因为江里野生鱼类的数量一直在递减,即使钓这些不起眼的江杂鱼,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如果有谁能在大江里一次钓回几斤江杂鱼,就足以让人们羡慕不已了。记得有一回,我在江北柳林下的沙滩上抛底钩。有一位放牛的老汉从我身后经过时,见我正往鱼护里装鱼,便停下脚,面露惊奇,竖起大拇指说:“厉害!你真有技术,这一溜儿的钓鱼人把鱼加起来,也顶不上你一个人钓的!” 显然,他把我当作钓鱼高手了。其实,我钓技平平,用饵更没有什么讲究,就一门认准了蚯蚓。我之所以比别人钓得多,就是因为我经常来这里钓鱼,熟知了这一带的水底情况。这片江底是大面积浅滩,离岸三十米左右处的水刚能没过胸脯,近四十米远才是一道深沟。江上过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江底被涌起的大浪冲得泥沙泛起,水下动荡不宁,鱼难以久留,深沟里自然成了鱼儿栖息觅食的避风港。我抛出的底钩有四十余米远,正好落在了深沟里。而大多数钓鱼人的底钩抛得最远的也就三十多米,只能落在浅滩上,鱼获寥寥是必然的结果。如果在这里夜钓,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夜间船只稀少,江水平稳,底钩抛到二三十米的地方则是上鱼的最佳位置。而遇到涨水期,离岸几米开外就可获鱼,用长线反而无鱼上钩了。在多年的野钓实践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钓鱼得去找鱼钓,得学会摸准鱼在什么地方活动。
记得,2004年秋季,我常在一个日收费5元钱的鱼池钓鱼。池子里已经几个月没放鱼了,存有数量不多的鲫鱼。来这里钓鱼空手而归是常事,所以钓鱼的人很少。所幸的是,我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根据不同的天气、风向、然后确定在哪里选窝,或近钓或远钓,每次都有一定的收获,而且,还有过一次意外地“丰收”。那天,秋日融融,三级西南小风,气温宜人,可鱼儿就是不爱咬钩。钓到下午一点多钟,我只钓了几条刚过两的小鲫鱼,不觉困意袭来,坐在马扎上打起盹来,是响亮的鱼儿跃水声使我精神了。眼见得,几米开外的水边又溅起一串水花,这回我看清楚了,是一条大鲫鱼!我拽起5米4的鱼竿,把标下调到离铅坠二寸高的位置,然后侧身把钩抛到离岸一米远的水面,标斜立着有半尺多高,我也没再调它。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观了一会儿标,见半天没有动作,又转过身来继续关注前方水面上的两只标。精神正有些懈怠时,斜放在岸边的5米4竿突然滑向水里,我一把抓起竿,立时传来手感,一条半斤多重的鲫鱼被我拽上岸来。于是,我开始一心一意地用5米4的长竿侧钓离岸不足1米远的水边。意想不到的是,竟然连连得手,鲫鱼的个头净是二三两重的。我不由窃喜,自以为发现了在这个鱼池钓鱼的诀窍。遗憾的是,“丰收”仅此一次,下次再用此招却彻底失灵了。由此可见,钓鱼没有死规矩,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我一直认为,钓鱼的经验和技术是由个人在实践中摸索、积累、感悟出来的,也只有这样,方能独享其中不为人知的乐趣。敢于实践,灵活运用,也许就是我的“钓技”吧。
钓鱼百科微信公众号Diaoyubaike【钓鱼百科全拼】
走进自然,分享鱼悦!每天推送钓鱼相关技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