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2021好声音成都选手(绵阳上游水库钓鱼经验2022成县“好声音”来袭~)

回顾2022

✦  

2022即将到站这一年的成县,有着怎样的变化这一年的成县,发展是否如你所想

这一年

全国各大媒体都有那些

成县“好声音”

今天

小编选取了部分

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中国新闻网

甘肃成县“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系列冰雕艺术引客游——陈海龙  报道

1月18日,甘肃省成州冰雕艺术馆内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系列冰雕作品,吸引了周边民众驻足观赏。成州冰雕艺术馆坐落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是集冰雕观赏、冰雪体验,冰雪娱乐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冰雪文化乐园,分为冰雪极限体验区、筑梦冬奥主题区、中国神话主题区、冰雪奇缘动漫主题区,将童话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呈现冰雪世界的浪漫与奇幻,让游客亲身体验“冰雪世界”。陈海龙 摄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新华网

【“飞阅”中国】甘肃成县:玉树琼花“开”满峡

——刘敏  报道

  这是近日航拍的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狭颂风景区。新华网发 (刘敏 摄)

    春雪后的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狭颂风景区,银装素裹,玉树琼花,构成一幅幅静谧的水墨画。

    西狭颂风景区位于甘肃陇南成县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颂,又名《惠安西表》,镌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是我国汉隶书法“三颂”之一,也是迄今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东汉摩崖石刻。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新华网

陇南成县:探索“1364”劳务输转服务新模式——陈争强  报道

“快过完年了,想着和媳妇两个人出门务工,今天来劳务站就是想了解一下近期外出务工的信息。”在成县沙坝镇劳务服务站,前来咨询的沙坝村村民李满兵告诉记者,“往年都是听身边的亲戚朋友说务工哪好、哪轻松,但往往去了以后不是很理想,今年听说镇上有了劳务站,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看看,没想到好工作这么多”。

和李满兵一样,前来咨询的群众都想通过劳务站选择一个好的外出务工地。

“自从我们镇劳务站今年成立以来,已共计劳务输出326人,主要务工地点为青岛、上海、广东、深圳、郑州等城市。通过县劳务办的指导和镇劳务站全方位后服务工作,使得我们群众外出务工更高效、务工收入更稳定、工作环境更安心。”成县沙坝镇镇长杨晓东说。

2月8日,成县举行了2022年首批外出务工人员欢送仪式,当天共组织输转145人赴外地务工,其中赴青岛市务工43人,赴江苏省务工102人。

据了解,近年来成县劳务输转服务工作不断完善服务模式,在做好组织输转服务的同时,在后服务上下足功夫。更是探索和丰富创新了“1364”劳务输转服务模式,即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依托创建一个镇级劳务服务中心,实现岗位信息与劳动力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畅通服务渠道,全力开辟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形成以村与乡镇联合同步、乡镇与县直部门上下协调联动,达到点、线、面结合推进的劳务输转工作机制;实现“三个定位”:定位东西劳务协作服务,定位数字劳务服务,定位于当下有组织输转和务工人员后勤保障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配合县、乡、村,为外出务工人员做好“六送”工作,即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培训、送技能、送服务;为务工人员全力做好“四保障”工作:外出务工有保障、务工收入有保障、政策支持有保障、后勤服务有保障。成县以“1364”新模式全面提升劳务输转服务,使群众外出务工更高效、务工收入更稳定、工作期间更安心。

截止目前,成县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9万人,其中省内就近就地就业7800人、省外11200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积极性不断提高。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中国县域经济报客户端

甘肃成县2022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复工 总投资97.2亿元——陈争强  报道

2月19日,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举行了2022年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复工仪式。

成县在2022年将启动实施500万元以上“三个清单”重点投资项目77项,总投资97.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项、1亿元以上项目24项。

2022年一季度集中复工开工项目50项,总投资87.3亿元,计划完成投资2.95亿元,其中,续建33项,总投资53.5亿元,年计划投资13.2亿元;新建17项,总投资33.8亿元,年计划投资6.6亿元。项目涵盖社会民生、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水利、市政基础设施、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记者 牛新建)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甘肃经济网

成县:誓为城乡换“新颜”——陈昉昉  报道

       晴空万里,远远望去,尖子山脚下,一抹绿影来回涌动。捡塑料垃圾、拆“违棚”、疏通排水沟、修垃圾集中堆放点……

  连日来,成县宋坪乡50多名干部身穿迷彩服,哪里脏、哪里乱,他们就去哪里,与全乡16个村的群众,一起成为青泥河沿岸最靓的风景线。

  “告别陋习、崇尚文明、整治六乱、清除死角,坚决打赢环境整治攻坚战,为建设美丽新宋坪奉献力量。”这是宋坪乡全体村社干部在人居环境整治大会上的誓言。

  短短几天,宋坪乡共清除废弃物358处,30余吨,还为整治地块种上了马莲花。

  “人人参与,房前屋后打扫净了,摆放整齐了,看着都舒畅。”住在猫川村路边的汪大妈连连称赞。

  同样,成县店村镇采取行政推动与村级自治相结合的方式,在镇村两级推行“流动黄旗”“流动红旗”“红黑榜”制度,每半月进行一次综合评选,对环境整治不到位、不彻底、有反弹的村亮黄灯,倒逼镇村干部把心思用到抓落实上,拼尽全力破解影响镇容户貌的环境顽疾。

  在城区环境整治上,成县更是猛药去疴、重拳出击,通过安全隐患大治理、违建乱建大拆除、沿街铺面大整治、市场管理大规范、空中管线大清理、市政设施大整修等六大行动,使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为了加大环境整治监督力度,成县在“掌上成县”APP和陇南成县发布微信公众平台上开设“曝光台”,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在《共治共管宜居新城 共建共享美好家园》专栏,对破坏环境、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

  把文明撒播到各个角落。现在,在“三区”建设、征地拆迁、拆违治乱、环境整治等工作中,成县群众当先锋、做表率,积极配合,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成县。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甘肃经济日报

成县:生态旅游火 村里百姓富——刘建军  报道

走进成县陈院镇梁楼村,仿佛走进梦幻般的童话世界,这里有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风景优美,让人心旷神怡;冰雕馆、科技馆、动漫城等现代科技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带你走进童年的记忆中;休闲垂钓、特色餐饮,让你大饱口福,体验美食带来的快乐。

“这几年,来我们村上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也将家里不大的院子改成了停车场,每天光停车费都能收80到120元,稳定的收入让我们吃了定心丸,日子越过月红火。”梁楼村村民王怀顺高兴的说道。

近年来,陈院镇借助梁楼村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导群众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带领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2012年,该镇以“生态观光、娱乐休闲”为主题,规划建设了占地1.3万亩的4A级生态园。园区集生态园区、餐区、商业区、休闲娱乐区等为一体,引导当地群众从农业生产者转变为餐饮业、旅游业从业者,做强做活了绿色生态文章,让农村风景变为了“钱”景,实现了群众的增收致富。

甘肃民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2021年9月,我们投资3000万元建设 ‘成州欢乐园’一期项目,在当地政府当地大力支持下,仅3个月就完成全部建设内容,现在已正式运营,日均接待量达2000人次以上,目前收益达120余万元。2022年我们将继续投资3000万元,完成‘成州欢乐园’二期的魔幻水世界、康养中心等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收益可以达到1200万元,可带动梁楼村周边旅游综合收入大幅提升。”

乡村旅游和网货销售是陈院镇乡村振兴示范、经济效益提升的“两大发动机”。截至目前,陈院镇4A级生态园景区各项目已完成总投资达9000余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1.5亿元,带动周边群众稳定务工达800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周边群众产业发展和就业提供了的可靠的保障,让陈院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央广网

甘肃成县:担起长江上游责任 争当“只此青绿”展卷人

央广网兰州3月15日消息 (记者 邸文炯) “山水清音,摩崖移入画。古今妙笔,岁月缀成诗。”陇南成县地处西秦岭余脉,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自2021年《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以来,陇南成县扛起上游责任,通过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及水环境治理等系列举措,力保一江净水送下游,擘画两岸生态新“画卷”,争当长江流域“只此青绿”的展卷人。

打好水资源保护“组合拳”, 修复上游水域生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

长江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退化方面一度令人担忧。据世界自然基金发布的《长江生命力2020》报告,长江上游的鱼类物种数从上世纪80年代的161种减少了46种,鱼类特有种数则从96种减少了27种。生产性捕捞突出,长江流域渔业资源骤减,而实施长江禁捕是保护水生物种的必要选择。“近年来,陇南成县严厉打击河道内的捕鱼行为,在县域内自然水域、水库投放草、鲢、鳙鱼苗86万尾,重口裂腹鱼苗2.8万尾。” 成县水务局副局长佘惠民告诉记者,成县利用投放鱼苗和禁止捕捞的组合方式,促使县域内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维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此外,为了从源头上保护水资源,政府积极编制相关河道采砂规划,对南河、黑峪河、二郎河、丰泉河、两河口河的管理范围进行划界,进行科学论证后再做河道开发工作。成县利用政府“买单”,企业“配合”的方式,将10个水源保护区内的矿产企业直接搬离,进行统一的园区化管理,最大程度地保证水源地不受任何工业污染。

做好河流水库“修复术”,江水重现碧波荡漾

“自从2017年成县推行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和库长制以来,共设立县级河长6名,库长6名,乡镇级河长34名,乡镇级库长6名,警长17名,村级河长245名,可以说实现了全覆盖,要让大家在每条河道都能见到河长。”一直在基层工作的成县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姚煜告诉记者,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加大了日常巡查力度,定期对所管辖河段、水库进行巡查检查,及时发现解决河库中存在的问题并上报,从去年到现在对全县境内的“一江三河”进行拉网式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按时完成了整改。

“我们不仅在各水源保护地设立了标志,还配合农业农村局一起搞起了全域无垃圾创建活动。”据姚煜介绍,成县引进了低温垃圾处理系统,将生活垃圾经过简单分选,去除不可处理物质,将余下的塑料制品、纸制品等可碳化、可燃烧的生活垃圾送入热解炉裂解进行低温磁化处理。把河道生态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机结合,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机制执行,让生活垃圾不再间接污染水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活垃圾污染长江上游水域的问题。

据了解,除了低温磁化垃圾处理系统,成县的城市污水管网系统也将大量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后再排放。今年,在成县小川镇、店村镇也即将建成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的治理逐步“下沉”,把镇、村内的生活污水也进行处理,不漏掉一处可能污染河流水库的地点。

用好科技“新平台”,协手共护水域环境

一江清水浩荡东流,离不开上中下游的协作,更需要科技手段的助力。

“近年来,我们在推进长江上游水质保护上不仅深化河长制,还利用了高效便捷的‘科技手段’协同解决长江支流的各项问题。” 佘惠民告诉记者,除了三级河长巡河APP这个日常“帮手”,陇南市还与长江中下游城市共同打造了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各河段的管理城市将河流问题上传汇总至平台,由后台分析人员将相关问题及时反馈至基层工作人员,快速、便捷的进行处理,形成“电子巡河、快速上报、留痕管理、跟踪闭环”的工作模式,随时随地了解流域状况。

入江支流水质好不好,决定着能否为长江水质“加分”。为了保证流入中下游的水质达标,成县采取监控拍摄和定期抽检的形式,对过境支流的流量及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反馈给中下游地区。“陇南市生态环境局今年将在过境支流最后10公里处建立一座自动化的水质监测站,提升水质的监测效率,24小时动态提供水质数据,让流入嘉陵江的江水都能达标。” 佘惠民说。

据悉,成县今年仍旧将“清四乱”、统一采砂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同时,成县将加大河流管理保护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共同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流、珍惜河流、保护河流的良好氛围,相关职能部门将按照《成县节约行动实施方案》,开展全县用水大户节水监督检查行动,全方位地改善长江上游水域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状况。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国际在线

千山万壑云海翻滚 成县鸡峰如梦如幻——陈争强  报道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陈争强 摄影报道

4月20日,谷雨时节,位于陇南市成县的鸡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出现云海景观,山间云雾缭绕,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犹如仙境。

鸡峰山位于成县县城西南15公里,属西秦岭余脉,山势险峻,松林繁茂,因奇峰孤耸、状若鸡头而得名,号称“陇南第一山、徽成第一景”,享誉陕、甘、川三省。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中国农网

甘肃成县:荒地变良田 乡村“丰”景再现——刘建军  报道

日前,走进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的乡村,不论是在店村镇的蔬菜生产基地、黄陈镇的连片麦田,还是在二郎乡板蓝根种植基地,到处是群众忙碌的身影,呈现出得的是一片丰收景象。

“我们这里是林区,这些年野猪、野鸡较多,无法再种粮,加上种地收益不高,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原来的耕地逐渐变成了撂荒地,土地荒了我们心里也难过。”二郎乡武坝村村民说。

农田成荒地,这一现象绝非二郎乡独有。受农业收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和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在成县各乡镇不同程度存在耕地撂荒的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耕地质量下降,给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一定影响。

为确保粮食安全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县积极动员全县各级力量参与撂荒地治理,不断细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明确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推动撂荒地治理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撂荒地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成县相继出台了《成县人民政府关于严禁耕地撂荒的通告》《关于开展撂荒地整治“回头看”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切实做好全县撂荒地复耕复垦工作致农民的一封信》《致全县公职人员及家属的一封信》等文件,召开了不同层次专题会议,对撂荒地治理工作做出扎实安排。成县各级各部门围绕目标抓落实,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带动作用,认真摸清底数、层层靠实责任,多措并举,积极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种粮大户和农户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为解决个别农户劳力不足带动问题,我们在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合法合规流转耕地耕种,多条腿走路:一是依法推进土地流转,对易地扶贫搬迁、整户外出务工无人耕种等原因形成的撂荒地,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基础上,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二是鼓励土地托管服务,对部分群众无力耕种造成的撂荒地,动员弃耕户近亲属代耕代种;或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委托代管协议,由农户支付一定的费用,在代耕、代种、代收环节全程托管进行复耕复垦。三是严格落实耕地补贴,对耕地撂荒一年以上的停止发放地力保护补贴,待复耕复垦后再重新纳入补贴发放范围。”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

“我们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拉网式、台账式排查清理,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到人,不留死角,摸清底数、掌握实情。通过全面收集整理耕地抛荒相关档案信息,找出问题节点,追查问题根源,对排查清理发现的耕地抛荒现象,逐一建立问题台账,限期整治。同时对排摸出的撂荒地,实行“一户一策”“一地一策”,探索“农户自愿、亲友代管”的复耕新模式,鼓励有劳力的农户在自行复耕的基础上,对整户外出、无劳力、土地耕种条件差以及因土地产出效益低不愿耕种的农户,采取动员农户将土地交由亲友托管代耕等方式,快速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黄渚镇镇长白亚娟说。

截止5月底,成县核查撂荒地7816.36亩,完成复耕复种整治7112.67亩,完成率91%。在加大撂荒地治理的同时,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减,今年完成粮食种植面积36.8万亩,预计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1.5万吨,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

实现复耕复垦是成县撂荒地治理的第一步,如何着力解决土地收益低,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带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成县深入调研,多措并举,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将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提高耕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生产的有力抓手,促进了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今年37岁的刘江云,20岁时就外出深圳、浙江等地打工,去年村里对返乡创业建大棚的农户出台了优厚的补助政策,吸引着他毫不犹豫的回到店村镇老家。

“我一直在浙江务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但父母年龄大了,孩子也要上学,媳妇一个人操持家里也忙不过来。去年村上联系我,说镇上扶持建蔬菜大棚,一个平方补贴10块钱,我考虑到现在上有老下有小,一直在外地务工也不是长久之计,心里就有了回家乡发展蔬菜产业的想法。在全家人的支持下,我建了14个蔬菜大棚。我们大寨村的地好,种啥都长的好,按照今年的蔬菜行情,一茬套一茬的种菜,一年一个棚能挣1.2万元,一年到头也能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刘江云说。

店村镇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丰厚稳定的收益让外出务工多年的刘江云回乡创业,带动了店村大寨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黄陈镇中湾村与店村镇大寨村不同,这里地势高,光照时间短。中湾村根据当地地理实际情况,将种植优质订单高粱作为自己的优势产业的“第一仗”。

“高粱种子、地膜都是免费的,还有技术指导,最主要的是高粱价格高、收购有保障,比种其它农作物划算多了,以前的撂荒地里已经全部种上了高粱。”村民张郭成说。

“我们中湾村在突出特色优势产业上下足功夫,在利用撂荒地种植高粱的同时,开展高粱与黑地豆、高粱与花芸豆等农作物套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断调宽群众致富路子”。中湾村党支部书记车春林介绍道。

得益于“高粱和黑地豆、花芸豆套种”产业模式,中湾村的土地资源逐步被整合起来,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多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提供更多保障。

成县在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中,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花椒、中药材、订单辣椒、订单万寿菊等农业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益,实现了保粮食、稳就业、增收入的目标,让农民丰收成为现实,助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中国新闻网

甘肃成县:青春在疫情防控一线别样“红”——贾怡璇 张蕾蕾  报道

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19日电 (通讯员 贾怡璇 张蕾蕾)“您好!送您个口罩,请佩戴。”“这是我们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请您了解一下。”在陇南市成县八一路口、西大街三岔路,几个身着志愿者红马甲的年轻人,在人行道上,为来往未戴口罩的行人、街边门店经营人员免费发放口罩及公民防疫基本行为准则宣传单。

  “请大家戴好口罩,间隔一米,用手机提前做好核酸预约。”“有谁不会使用手机预约的,请找我们!”在县医院门口核酸检测的队伍里,几个身着志愿者红马甲的身影穿梭在队伍里,他们有的提着免洗消毒洗手液,有的提着大喇叭维护现场秩序,时不时停留在有需要帮助的人旁边,引导帮助他们操作使用手机。

  “您好,请扫码、测温。”“您是从哪里回来的,身份证号、电话号,家住几单元,门牌号是多少,我们做一下登记。”在林枫苑小区疫情检测点,志愿者杨帆为进入小区人员进行信息登记。

  杨帆说:“疫情当前,我作为一个返乡大学生,特别想为家乡做一些贡献,所以我参加了这次疫情服务志愿活动。同时我在这次活动中见到了许许多多像我一样的大学生都在为家乡做贡献。我感到非常自豪,希望这次疫情快点结束。”

  顺着“轰轰”声走进梁旗村安房社,成县蓝天青年救援队志愿者们正背着数十公斤重的消杀设备,对成县农业农村局院子、栏杆、玻璃窗进行喷射消毒。自今年三月成立以来,成县蓝天青年救援队已累计完成近180余次消杀,消杀面积达14万平方米。

  “自这次疫情发生以来,我们成县蓝天青年救援队冲在第一线,走在大街小巷,为所有有需要的地方进行消杀,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在哪里。”志愿者高永波说。

  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是共青团在重要时刻,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重要载体。成县团委按照“听从指挥、志愿先行、专业引领、有序参战、引领成长”的工作思路,坚持服务大局,因需而动,积极组织动员全县各级团组织、团干部、广大团员青年、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等,成立了一支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同时还建立了两个疫情防控志愿者储备群,为成县疫情防控贡献青春力量。(完)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中国网

甘肃成县:奋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高地——李朝晖  报道

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六有”标准,把准“1453”的工作总要求,即“一个目标、四个定位、五项工作、三个到位”的基本定位和目标任务,围绕“差距怎么看、发展怎么办、工作怎么干”这一课题,通过综合利用资源、注重典型引领、建强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创了“四化四力、五融五到位、四抓四提升”工作模式,着力筑牢文明实践阵地,打通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不断提质提档。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向纵深发展,为贯彻落实“三大区块”、“三大环境”、“三大任务”,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美好新成县,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推进“四化四力”建设,筑牢文明实践之“根” 

成县着力优化有机构、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六有”标准化建设,形成高效能、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突出“四化四力”,夯实文明实践的根基,让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园区、景区、城区“三大区块”,凝聚发展力量;扎根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走进社区家园,弘扬文明新风。

阵地建设标准化,增强文明实践凝聚力。按照“因地制宜、标准规范、功能配套、简约适度”的要求,制定了《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创建“三级架构”阵地体系,共建成1个中心,17个所,258个站,若干个基地或实践点,实现文明实践基层全覆盖。

队伍建设多元化,增强文明实践影响力。按照“志愿者为主体力量,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方式”的要求,构建了“1+7+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区志愿服务总队,县委主要领导任总队长。累计成立了719余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共计3.9万名志愿者,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疫情期间,线上科学调度全县3.9万名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

服务项目精准化,增强文明实践服务力。按照“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的要求,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教育、法律咨询、政策解读等各项服务活动,做到月月有安排、周周有行动、天天有活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全民读书月、书香成州、送戏下乡、书画摄影、主题征文、全民体育赛事等文明实践活动,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文旅融合,深受群众喜爱。

管理运行机制化,增强文明实践统筹力。按照提升“动员、整合、引导、服务、创新、保障”六种能力的要求,健全更加务实的运行机制,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大数据中心资源整合,成县依托成县大数据中心资源平台优势,探索“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数字化”运用模式,将全县2000路视频资源汇聚共享,实现城区重点区域、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5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视频连线,全面展示全县文明实践活动信息、供需对接动态、阵地分布、团队情况、数据分析等,打破了部门壁垒,及时调配资源,实现共建共享。

打造“五融五到位”矩阵,绽放文明实践之“花” 

成县着力打造阵地、队伍、活动、资源、平台“五融五到位”实践综合体。依托融媒体中心为载体,对外宣介成县优良的营商环境,擦亮“千年古县”名片,构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组织体系。

阵地融合,资源整合到位。打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大数据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志愿服务中心、互联网信息中心等8大中心,做到同步统筹、同步推动、同频共振。创新“文明+融媒+政务+服务+商务”的实践路径,统筹使用,构建了点多面广、互联互通、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服务圈。

队伍融合,组织管理到位。按照《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乡镇一级按要求配齐配强了宣传委员,并列为党委班子成员,在文明实践所所长的领导下落实具体工作。村一级明确村党组织书记为文明实践站站长,同时指定1-2名有组织能力、有服务意愿的志愿者为副站长,配合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大力推广“党员干部+志愿者”工作模式,为志愿者和志愿团队持续赋能。加强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和团队孵化培育,精准化实现供需对接、便捷化提供志愿服务。

平台融合,空间拓展到位。发挥网络阵地作用,将文明实践活动“指尖化”,从“一时一地”变为“随时随地”,推动传播量指数级增长。在县互联网信息中心组建“新时代网络文明实践中心”,用活“线下”和“线上”两种形式,依托“陇南乡村大数据”开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专栏,上传线下实践活动或链接发布,持续扩大宣传教育影响力,真正把党的政策理论、信息技术、惠民政策、民生服务等事项送到了千家万户,使互联网成为文明实践新阵地。

活动融合,工作衔接到位。积极做好结对共建,让各条线的工作都在其中得到体现;建立以百姓点单、政府买单的形式提供各类教育宣讲和文化服务。坚持中央引导、地方统筹的资金投入机制,各级财政承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经费,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打造了5个乡镇品牌所、15个村(社区)精品站。在104个原贫困村建成了红白理事会、爱心积分超市、洗衣房、理发屋、爱心衣橱等公共便民服务场所。举办了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志愿服务培训班,对参加培训的宣传委员、志愿服务者进行专题培训,积极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资源融合,教育群众到位。优化配置、共享共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建设延伸到建筑工地、文化广场、景区、学校等场所,推进基层资源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源共享,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成县精心打造品牌活动,举办“砥砺奋进新征程,喜迎党的二十大——理响成州全民宣讲擂台赛”(初赛),构建“大宣讲”格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展讲思想,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治,讲科学,讲新风,讲安全,讲卫生,讲环保等“十讲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形式,加强了文明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突出“四抓四提升”措施,共享文明实践之“果”  

群众关切、民生诸事是“国之大者”。突出“四抓四提升”,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提供服务,真正使文明实践服务更有活力、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

抓活动策划,促融入提升。把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方针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工作作为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科学设置项目,合力协同推进。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强化策划意识,见缝插针地设计一些短小精悍、鲜活生动、便于参与的学习、传播、互动的“五个一”志愿服务项目、“青暖衣冬”志愿服务项目、“她无限”公益助学、“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巾帼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等82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把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生活,让群众在春风化雨中感受理论的温度、思想的魅力。开展“小手拉大手建设城市我当先”主题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各类志愿者6000余人次,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

抓活动落实,促效能提升。紧紧抓住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创新理论学习宣传的契合点,着力打造符合成县发展实际的特色理论宣讲品牌——“理响成州”。以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为宗旨,精心组织策划实施系列宣讲活动,创新组建“理响成州”、“1+10+N”宣讲队让宣讲覆盖到全县各行各业。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宣讲“四强行动”和“一核三带”建设在全省的生动实践;围绕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踏稳走实“三城五地”第一步,全面推进“十大行动”,深入宣讲全县各行业、各战线贯彻落实“三城五地”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工作成就、先进典型;围绕县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紧扣“三大区块”能级提升、“三大环境”持续优化、“三大任务”落地见效,深入宣讲该县干部群众践行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建设幸福美好新成县的实际行动和生动实践,深入宣讲该县今年以来,征地拆迁、城市发展、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保障民生、党的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的具体行动。把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贯穿于每一个文明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洗礼、得到教育。

抓活动质量,促服务提升。疫情防控期间,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倡导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广大志愿者积极投入疫情防控一线,协助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用责任和担当凝聚战“疫”正能量。今年3月份和7月份,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配合做好核酸检测、测温验码、信息摸排、秩序引导、物资配送、联防联控、防疫宣传等服务超12万人次。志愿服务将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文明实践的应有之义,针对疫情防控、防汛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开展主动服务、有效服务、全周期服务,全力破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诉求问题,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地凝聚群众、引领群众。

抓活动总结,促创新提升。把每一场次的文明实践活动作为强化总结提高的契机。坚持以现场提问、问卷调查、群众座谈、网络留言等形式收集群众关于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关意见。根据群众反馈优化方案、完善内容、改进活动方式,让活动更接地气、更聚人气。在不断探索、不断评估、不断改善的过程中,实现文明实践活动与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双提升”。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创建、移风易俗、弘扬好家风好家训等领域积极回应群众诉求,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通过心贴心、实打实的志愿服务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

当好排头兵,勇做先行军。经过三年多的探索,特别是今年以来的努力,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植基层沃土,已经成长为参天大树,硕果累累。在新的征程上,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县紧密结合“四强行动”和“一核三带”建设、“三城五地”建设、“三大区块”能级提升的生动实践,拓展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成果,为建设美丽幸福新成县贡献力量。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中国新闻网

陇南市成县: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刘建军 王飞鹏  报道

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3日电 (刘建军 王飞鹏)炎炎夏日,走进成县鸡峰镇,悠悠青山被条条金色的万寿菊花海环绕,为巍峨的鸡峰山增添了些许娇柔。田野里,一群群采花人在花间忙碌……

  今年以来,鸡峰镇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大做文章,立足特色产业,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大力实施产业强镇战略。通过党建谋划引领、政府推动扶持、企业联合助力、群众积极参与,全镇种植万寿菊5386亩,辣椒1052.5亩,烤烟1275亩,中药材20707亩,栽植花椒1500亩,养殖中蜂5534箱,做到了主导产业培元固本,辅助产业遍地开花,切实提升了鸡峰经济发展的“含金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有力的“源头活水”。

  “按照‘党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种、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产业,不仅帮助村民提高了经济收入,也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撂荒地整治成果,谋划集体集约化种植,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活力。”化垭村党支部书记唐国峰信心满满地说。

  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该镇组织包村领导、驻村干部、帮扶工作队、党员干部组成技术工作队,按照“冬闲宣传进地头、仲春随雨紧覆膜、夏初移栽精管护、盛夏初秋忙采摘”的要求,紧随时令抓实抓细产业发展任务。同时,联合县农业农村局,从产业发展规划、预留地块、整地、苗木供应、栽植、后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摘、订单收购、农业保险等全程跟踪指导,把技术培训送到了田间地头,齐心协力打造产业发展品牌,真正让特色产业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金钥匙”。

  “坪庄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不断创新举措,做大做强万寿菊产业,积极拓宽销路,有效带动农户增产增收,把小产业做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坪庄村村委会主任李小利说。

  “我们村今年万寿菊丰收了,满山的金花不仅使种植户有了很好的收入,而且吸引了许多城里人来观赏旅游,这只是目前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将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集观光、民宿、健身、康养、休闲、田园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往后的日子美着哩。”连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陇朝说。

  今年以来,鸡峰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巧将特色产业发展、撂荒地整治、人居环境提升、全域旅游打造深度融合,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做到了技术指导责任化、建园标准园艺化、田间管理精细化,订单采收集约化,有效破解高海拔区域传统产业产值偏低、耕地撂荒、海拔高温度低不适宜其他作物生长等难题,优化了种植结构,增强了群众增收创收致富的基础。(完)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央广网

瞰县域丨甘肃成县:做强“花产业” 激活“花经济”——陈海龙  报道

央广网兰州8月1日消息 (记者 邸文炯 通讯员 陈海龙) 眼下,正值甘肃成县2万余亩订单万寿菊盛开的季节,田野上嫩绿与金黄交相辉映,长势喜人的万寿菊在沃土的滋养下次第绽放。种植户穿梭在一片片金黄色的花海中,摘花、装袋,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位田间地头劳作的人的脸上,大伙忙得不亦乐乎。

“一个半月时间就能赚四、五千块钱,高兴,这咋能不高兴?”正在采摘万寿菊的鸡峰镇坪庄村村民田小明高兴地说。原本在县城务工的他最近回到了村里,就在本村给种植大户采摘万寿菊,每天的务工收入在200元左右。

“我是从2020年开始种植万寿菊的,从最初的3亩发展到今年的15亩。5月初种下去,6月中旬就可以采摘,正常情况下可以采7到8茬,亩产在5000斤左右,每亩收益在2800元左右。万寿菊带来的可观收入让我打破了传统种植观念,我相信万寿菊能给家里带来丰厚的收益。”种植大户南会兵说。

“订单万寿菊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力量,特别是对我们这样的山区乡镇。与传统农作物相比,种植万寿菊成本低,经济效益相对较高。规模化的种植既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撂荒的问题,也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老人等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鸡峰镇党委副书记高红介绍,鸡峰镇以万寿菊的种植为主,收获的万寿菊会由县上的农业合作社收购在与相关企业对接进行加工。成县也定期组织科技特派员,利用“帮、带、学”的方式到鸡峰镇培训相关的“土专家”,让农户们能够不断更新种植技术,种植出更优良的万寿菊。

在黄陈镇的万寿菊收购点,前来交售万寿菊的种植户络绎不绝,大家相互间谈论着谁家的花开的花朵大,谁家摘得花多,谁家这次卖的钱多……收购人员忙个不停,竭力做好万寿菊收购保障工作。“我们负责万寿菊的统一收购、运送,确保种植户们少跑路、多赚钱,同时自己也能获得额外的收入。”收购点负责人张永红边忙边说。

丰收的万寿菊不仅是乡村田野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铺就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黄金路”。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人民日报

陇南成县:小核桃成助农增收大产业——付文  报道

初秋的宋坪大地,一派丰收景象。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硕果累累的核桃树,一个个早已迫不及待地撑开了绿色外衣。

陇南市成县宋坪乡核桃栽植历史悠久,因果大、皮薄、品质好而深受人们喜爱。宋坪乡境内气候湿润,生态环境良好,给核桃的生长提供了优质环境,良好的环境孕育出了个大皮薄、营养丰富、含锌量高的优质核桃。作为全乡的主导产业,全乡累计栽植核桃树25万余株,小核桃已成了助农增收的大产业、福及后代的绿色财源。

成县作为核桃产业大县、强县,通过多年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不懈努力,全县核桃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产值逐年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核桃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据介绍,得益于不断坚持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产品构成多元化、生产经营品牌化、市场体系网络化经营,成县核桃模式大获成功。目前,成县核桃种植已基本达到了适宜区全覆盖,去年全县核桃坚果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3.2亿元;今年预计核桃坚果产量3.69万吨,产值预计4.43亿元。

产业效益提升,是成县核桃产业的主攻方向。当地将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的总目标,做大做强成县核桃现代产业园区,强化核桃基地精细化管理,做优一产;加快核桃产品精深加工,做强二产;拓展核桃市场营销,做精三产,高质量推进成县核桃产业发展。成县将把核桃树综合管理作为核桃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举措,从深耕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整形修剪等三个关键环节入手,严格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的责任机制,高标准、高质量做细做实核桃树综合管理,力争核桃产量逐年增加。

通过精准招商,引进规模大、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型核桃加工龙头企业落地成县,建立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最大限度增加核桃产业附加值。同时,把市场培育做为核桃产业发展的重点,引导扶持加工企业增强核桃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合作能力,努力把成县打造成为陇东南重要的核桃加工、销售、出口集散地。

同时,充分发挥“成县核桃”、“中国核桃之乡”、“中国优质核桃基地重点县”、“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品牌优势,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成县核桃,提高成县核桃的知名度,扩大销售渠道,不断提升产品销售价格,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同时,积极鼓励县内核桃企业参加全国各类展销会,努力扩大“成县核桃”品牌的影响力,提高“成县核桃”的市场占有率。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陇南成县2022年网上核桃节展销会在杭州举办——付文  报道

8月29日,“相约有‘成’,‘核’你有约”2022年甘肃陇南成县招商引资推介签约暨网上核桃节展销会在杭州举办。

推介会上,播放了成县招商引资、核桃产业、文旅资源宣传片,重点对招商引资的文旅康养产业链、绿色能源产业链、大数据产业链三大产业链条以及文化旅游资源、旅游线路等文旅产业进行了宣传推介。现场还举行了招商引资签约仪式、核桃购销签约仪式,开展了相关企业及网络达人现场直播带货、现场互动体验成县核桃系列农特产品等系列活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推介成县核桃产业。

成县素有“陇上江南、陇右粮仓”“千年古县”“中国核桃之乡”之美誉,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51万亩1100万株,建成了11条万亩核桃林带,34个丰产示范园,200个核桃专业村,核桃良种率达到85%以上,以核桃产销、铅锌加工、白酒酿造为引领的工业产业,竞相发展,潜力巨大。成县营商环境一流,亲商爱商安商氛围浓厚,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引擎,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统筹推进园区、景区、城区“三大区块”能级提升,坚持把招商引资企业作为全县人民的“座上宾”,对来成投资的企业提供全流程全周期的“管家式服务”,全面落实优惠政策、项目帮办代办服务机制,对投资额度大、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给予更大的优惠及更为全面的优质服务。

今年,成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在重点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链、绿色能源产业链、大数据产业链”三大产业链外,还谋划了铅锌冶炼、新型建材、酒类酿造、核桃产销、万寿菊辣椒花椒加工产业链等八大产业链条。

据了解,本次推介会是甘肃成县首次在省外举办的招商推介会,成功签约4个招商引资项目,引资7000万元,签约核桃购销协议4份,签约金额2639万元。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央视新闻

甘肃成县:白露到竹竿摇 一起来打核桃

农民日报

做强特色农业 释放富农效应——甘肃成县以产业兴旺引领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鲁明  报道

每年一入秋,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村民忙的头等大事就是采摘和销售核桃。

  处于浅山丘陵区的大垭村,是陈院镇较早发展经济林果的村子之一,2017年被原国家林业局认定为国家级核桃种植基地,2021年全村实现核桃果实收入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核桃产业的收入占一半以上。“除了种植核桃的收益,村里还依托村民掌握的核桃种植技术,推动技术型劳务输出,为周边区域乃至青海、四川、重庆等地区提供核桃品种改良、树木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大垭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崔小飞说。

  从核桃树育苗、种植,到核桃初加工、销售,再到种植技术输出,陈院镇逐步延长核桃产业链条,不断释放核桃产业的助农致富效应。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中国优质核桃基地重点县’,经过20多年的发展,核桃产业作为县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核桃已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农业特色产业。”成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彦凯说,“成县按照‘产业优先、园区引领、政策扶持、主体带动’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核桃为主,中药材、蔬菜、畜牧为辅,中蜂、万寿菊、花椒、精品鲜果、水产养殖、烤烟等其他特色优势产业为补充的‘1+3+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力助推了乡村产业的兴旺和县域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产业“加速跑”背后的“科技密码”

  “良种是核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成县核桃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胡永辉告诉记者,1998年,成县开始将核桃产业作为县域主导特色产业来打造。从那时起,成县采取选引结合的办法,先后引进120多个国内外优良品种,在不同区域进行品种试验,通过对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优质、抗霜冻等方面进行观察试验,确定了日本“清香”、美国“强特勒”、山东“香玲”、辽宁“辽核4号”、中国林科院“中林1号”以及成县自主选育的本土品种“陇南15”“陇南755”等7个主栽品种。

  “在广泛搜集核桃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对来自陇南及国内外的434份优质核桃种子开展了物候期观察、田野生长调查和坚果性状鉴定,已挑选出部分目标品种在陇南乃至甘肃省内做区域实验。”胡永辉说,“下一步,我们将对成县的百年核桃老树种质资源进行搜集、整理、保存,开展研究利用,继续选育新的优良品种。”

  “在科技支撑下,成县解决了以往核桃种植管理粗放,单产较低、品质良莠不齐等短板,实现了由品种混杂向优质良种转变。”成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武向宁介绍,成县专门成立了核桃科技服务中心和大路沟核桃科技示范园,有18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核桃品种研发和技术推广。依托大路沟核桃科技示范园,成县大力开展核桃种植技术培训,在17个乡镇建立了核桃技术服务队,在全县培养了200多名核桃“土专家”。自2012年以来,全县累计嫁接核桃树800多万株,核桃良种率达到85%以上,实现了核桃产业品种化栽培目标,全县形成了11条万亩核桃林带和34个示范园。成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核桃标准化示范基地”“国家核桃良种基地”“中国优质核桃基地重点县”。

  从卖核桃到全产业链发展

  从农户手中收购核桃仁,让其获取第一次收益;这些原料经过加工后,把尾料返还给农户,他们将其做成饲料用于养殖,获得第二次收益。记者在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县园区采访时了解到,通过核桃精深加工,核桃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农民收入也得以增加。

  “5000吨核桃综合加工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年生产物理冷榨高端核桃油2400吨,生产核桃肽180吨,核蛋白桃粉576吨,核桃精酿啤酒950千升,核桃仁休闲食品520吨,高级核桃配方油、超临界核桃油614吨,核桃蛋白饲料近1000吨。”甘肃九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工程师王中正介绍,作为陇南核桃品牌链主企业,公司将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参观科普、培训于一体的核桃全产业链综合开发企业,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种植户”的经营模式,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及相关单位技术支持下,推广核桃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26亿元以上,实现税收4200万元以上。

  从当初单纯卖核桃到今天全产业链发展,近年来,成县坚持发挥龙头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快核桃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步伐。

  成县坚持按照“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的思路,采取引进和自育相结合的办法,共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46个、家庭农场149家,带动两万户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核桃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家,发展核桃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年均加工核桃1.86万吨。

  武向宁表示,下一步,成县将依托大型企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产业有效衔接、功能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推动“成县山珍”由单一种养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推动“成县味道”由地方特色农产品向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转变。

  一二三产融合旺乡村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近年来,陈院镇着力推动产业、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助推乡村振兴,而这只是成县以田园综合体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剪影。

  走进位于陈院镇梁楼村的渔乐农庄,热闹的游乐场与田园风情完美融合,现代化的休闲垂钓园与果蔬采摘、花卉观光园有机结合。漫步其中,这个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内的鱼菜共生循环养殖模式引起记者注意。

  “去年,我们建设了这座新型复合耕作鱼菜共生循环养殖基地,把水产养殖与水培种植两种术,通过巧妙的设计,鱼粪被植物吸收利用,实现纯水培耕作,进而让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科学共生。”成县渔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赵利江介绍,鱼菜共生循环养殖模式不仅省水、省力,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解决了传统养鱼的废水排放问题,属可持续、零排放的绿色种养模式。同时,该模式下的蔬菜颜色鲜亮、无污染、营养成分丰富、无农药残留,是天然有机农产品。

  成县渔乐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按照“三变+产业+旅游+体育+扶贫+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建成了集特色水产养殖、休闲垂钓、餐饮服务、特色民俗、动漫游乐、果蔬采摘、水上健身游乐、户外教育拓展培训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已带动周边农户403户1512人发展。2017年,“渔乐农庄”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甘肃省钓鱼协会训练基地、陇南市钓鱼训练基地。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央广网

瞰县域丨甘肃成县:“三区”建设协同发力 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样板

央广网兰州9月19日消息(见习记者 李红军)今年以来,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紧盯园区、城区、景区“三大区块”能级提升目标任务,把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县园区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从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完善城市功能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品位。“三区”建设协同发力,促进成县集约发展、融合发展、全链条发展。

“我们将立足工业主导型和农业优先型县域经济定位,用园区、城区、景区‘三大区块’建设统领全县高质量发展,确保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力争2035年实现百亿元县域经济大县目标。”近日,成县县委书记王文全在接受央广网甘肃频道采访时说。

全力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

园区作为产业、项目和企业承载平台,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和重要增长极。

为提升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县园区承载力和设施服务能力,成县加快推进“五路三桥”、供水供气供暖等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7亿元,主要用于土地征收、基础设施建设、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购买土地占补平衡指标和项目前期等工作;申报2022年度专项债券项目通过国家审核24项,总投资36.1亿元,其中园区申请专项债券1.78亿元。

王文全说,成县积极探索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模式,进一步增强园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不断提升园区产业专注度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切实把园区打造成为全县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驱动的试验田、发展经济的主阵地。

“坚持把园区作为招大引强的重要平台,把项目建设作为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一切围绕项目转、聚焦项目干,全力按下项目建设‘快进键’。”王文全介绍,今年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县园区的重点投资项目7项,总投资达19.9亿元,本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16亿元。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2家,陇上草本药膳鸡汤加工厂项目、成县九源5000吨核桃及农林系列产品综合加工项目、利和萃取项目等一批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为成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成县全力保障各类要素,按照国家省市对开发区的政策倾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发展,加强建设用地供应,强化人才保障,优化审批服务,提升工程项目审批效能。切实落实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开通“一次性办不成”投诉窗口等便民渠道,以“店小二”意识服务企业发展,以“合伙人”意识全程提供专班服务,支持企业家创业。

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城区作为人口、消费和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平台,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提升城区建设档次,提高城区品位,是城区建设迫在眉睫的任务。

“我们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让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齐全,环境更加优美,城市承载力、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全面提升,聚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王文全说,在城市建设中,成县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期盼、最关心的停车场、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地下管网改造、人居环境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全力补齐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2021年,我们完成了19个小区26栋731户老旧小区改造,今年我们将继续对34个小区58栋1523户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工程,在风格设计上,我们突出文化特色、注重城市文化内涵。”成县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负责人石旭德说。

王文全介绍,成县坚持把城市规划放在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用长远眼光、超前思维谋划布局城市建设。落实征地拆迁补偿资金2.6亿余元,完成城区10个片区近700户土地房屋征收工作,依法依规征迁房屋8万多平方米,征收土地927.67亩。

去年以来,成县先后打通梁山路、八一路、同谷北路、团结路等9条城区“断头路”;启动实施了青岛路、同谷北路、西滨中路、北大街等多条道路提升改造,同步改造完善地下综合管网;推进实施莲湖公园地下停车场、成州综合地下停车场等项目,累计新增停车泊位近3000个,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完成城区绿化提升改造项目,更换树种2362株、换填栽植城区绿化带4000平米,完成东河生态河道清淤、岸体绿化和音乐喷泉维修改造,着力打造滨河新景观。

在田园上“绘图” 在土地上“绣花”

景区作为人气、热度和知名度的孵化平台,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盘。把农村作为景区打造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初秋时节,位于成县陈院镇梁楼村的渔乐农庄,休闲垂钓、特色餐饮、游乐观光一应俱全;在成州欢乐园里,冰雕馆、科技馆、动漫城,让人们仿佛走进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位于白马寺村的北果园基地,更是瓜果飘香、游人如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扣‘农村大景区’发展定位,坚持镇村一体统筹规划,放权赋能推进乡镇建设,拿出在田园上‘绘图’、在土地上‘绣花’的精品意识,把每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多样、别具韵味的美丽乡村风景线。”王文全说,成县结合乡村建设规划和全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旅促农、农旅融合,落实资金0.533亿元,建成文旅康养品牌村2个、乡村建设示范村6个、生态文明清洁村10个。

近年来,成县坚持“大景区、全景式”发展定位,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打造,推动文旅资源串点成线,加快文旅康养产业融合,促进文旅消费全面升级,着力构建集“生态观光、康养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陇南东部旅游集散区和生态宜居康养地。

“以西狭颂、鸡峰山、杜少陵祠三大景区为带动、特色资源为驱动、产业融合为方向、城市旅游为辐射,完善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链条,积极推进旅游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王文全说,成县持续打响“千年古县”品牌,大力发展民宿、农家客栈和旅游示范村,推进旅游乡村、游园采摘,让成县处处是景、时时有景,持续推进旅游全域化发展。

王文全表示,成县将深度融入“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紧盯园区、城区、景区“三大区块”能级提升,紧扣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营商环境“三大环境”持续优化,紧抓党建引领、项目建设、改革开放“三项任务”落地落细,主动承接天水、关中、成渝等区域城市辐射带动,不断拓展园区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协同联动,奋力谱写幸福美好新成县的绚丽篇章。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甘肃:“强县域”的成县速度

央广网兰州9月18日消息 (记者 邸文炯) 2022年1至6月,甘肃成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91亿元,增速7%,与全市持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8亿元,增速28.2%,高于全市2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完成9.44亿元,增速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55亿元,增速1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6.3元,全市第一;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6.41亿元,增速19%,高于全市13.3个百分点,全市第一。

日前,甘肃成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彦凯接受央广网甘肃频道专访,就甘肃成县利用县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三产融合发展以及“强县域”具体规划和实施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特色产业照亮发展之路 订单农业“结硕果”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中国优质核桃基地重点县’,经过20多年的发展,核桃产业作为县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核桃已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农业特色产业。”甘肃成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彦凯说,成县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核桃为主,中药材、蔬菜、畜牧为辅,中蜂、万寿菊、花椒、精品鲜果、水产养殖、烤烟等其他特色优势产业为补充的“1+3+x”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力助推了乡村产业的兴旺和县域经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目前,成县核桃种植已基本达到了适宜区全覆盖,2021年,全县核桃坚果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3.2亿元;2022年预计核桃坚果产量3.69万吨,产值预计4.43亿元。产业效益的提升将成为主攻方向,成县将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的总目标,做大做强成县核桃现代产业园区,强化核桃基地精细化管理,做优一产;加快核桃产品精深加工,做强二产;拓展核桃市场营销,做精三产,高质量推进成县核桃产业发展。同时,积极鼓励县内核桃企业参加全国各类展销会,努力扩大“成县核桃”品牌的影响力,提高“成县核桃”的市场占有率。

赵彦凯介绍,为解决成县农产品销售问题,自2019年以来,成县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探索发展订单辣椒和万寿菊。通过3年多的发展,成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和经验,产加销全产业链已基本形成,特别是甘肃暖山科技公司万寿菊加工生产技术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代加工渭源、西和、康县、成县等4个县万寿菊,2022年产值预计可达1.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1000万元。

“成县发展订单农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有三点。首先,成县地处西秦岭余脉徽成盆地、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植物种类丰富多样,适宜发展订单辣椒、万寿菊、烤烟、中药材、蔬菜等订单农业。其次,区位优势明显。成县地处陇东南交界要口,距汉中市、天水市、陇南市等中小城市百余公里,距西安、兰州、成都等省会城市四百多公里,陇南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杭州、青岛、海南、乌鲁木齐、贵州等11条航线,订单生鲜农产品能够在短时间内配送到全国各大城市。同时,农产品品牌效应日趋凸显,‘成县核桃’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成县金丝黄菊花茶、 成县桔梗菜、成县大樱桃等一系列农特品入选‘甘味’‘好中优’系列产品。”赵彦凯介绍。

在发展订单农业过程中,成县结合土壤、气候、产业发展实际,采取“订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帮资金、企业保价格、订单促销路、保险防风险的多重保障机制,健全了投入保障、产销对接、技术服务、风险防范等体系,初步形成了“集中育苗、统一配送、定点收购、双重保障、产销加工”为一体的订单产业新体系。通过三年的发展,目前订单万寿菊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订单辣椒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万寿菊种植户7182户,户均增收4000多元;辣椒种植户4810户,户均增收6000多元。下一步,成县将主要对有基础的订单产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拓展大蒜、中药材、手工挂面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品牌认证,开展绿色、有机和“甘味”农产品认证,不断提升农产品知名度。

招商引资 促成县“三产”融合发展

2022年8月,“陇货入浙”农特产品购销活动之一的甘肃陇南成县网上核桃节招商引资推介会在浙江杭州举办。这是成县首次在甘肃省外举办招商推介会,现场成功签约4个招商引资项目,引资7000万元;签约核桃购销协议4份,签约金额2639万元。

“成县‘一校一园一枢纽厚植着发展希望、投资沃土’,区位优势明显,中小微企业孵化园正在建设,聚力打造生命健康工程区、数字智能制造区、再生资源新能源区、新型材料建材区、展示孵化办公区和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区六大板块,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力。成县营商环境一流,亲商爱商安商氛围浓厚,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引擎。今年,成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在重点打造‘文旅康养产业链、绿色能源产业链、大数据产业链’三大产业链外,还谋划了铅锌冶炼、新型建材、酒类酿造、核桃产销、万寿菊辣椒花椒加工产业链等八大产业链条。”赵彦凯说。

赵彦凯介绍,成县立足县情基础条件、特色优势、发展位次,在科学审视宏观大局中把握机遇,在精准把握比较优势中坚定信心,在深刻正视自身问题中加压奋进,“三产”协同发力,有利于促进集约发展、融合发展、全链条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园区作为产业、项目和企业承载平台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是成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们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综合配套服务能力,推动各类要素向园区集聚、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全面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产业集聚发展、综合承载力强的新型园区。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模式,进一步增强园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不断提升园区产业专注度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切实把园区打造成为全县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驱动的试验田、发展经济的主阵地。景区作为人气、热度和知名度的孵化平台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盘,把农村作为景区打造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坚持‘大景区、全景式’发展定位,把全县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打造,推动文旅资源串点成线,加快文旅康养产业融合,促进文旅消费全面升级,着力构建集‘生态观光、康养度假、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陇南东部旅游集散区和生态宜居康养地,同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扣‘农村大景区’发展定位,坚持镇村一体统筹规划,放权赋能推进乡镇建设,拿出在田园上‘绘图’、土地上‘绣花’的精品意识,把每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每一户农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多样、别具韵味的美丽乡村风景线。”赵彦凯说。

立足成县特色 答好“强县域”新答卷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运输、乡村休闲等产业方面所需要的劳动力增加。比如:在订单产业发展中,在育苗、移栽定植、产品采摘、分拣包装、产品运输等环节吸收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能够就地就近务工。据统计,2022年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7万亩,自开工以来共吸纳当地劳动力560余人,为当地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加,另外,上半年处于劳务输转高峰期,外出务工人数多、工资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保障群众稳定增收,今年全县共投入资金213.9万元,涉及9个乡镇、25个合作社和3个蔬菜种植大户。通过设施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当地群众务工收入,同时落实‘春提早’、‘秋延后’等农业措施,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培优电商品牌,充分发挥农业电商引领作用,组织开展系列展销及直播活动,促进农产品收购和销售,使我县农产品走出大山,进入城市餐桌,让优质农产品能够卖得出、还能够卖上好价钱,也增加了经营性收入。”赵彦凯说。

金融机构信贷投向更加注重支持实体经济、重大项目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和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成县信贷投放形势持续向好,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涉农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和乡村振兴项目获贷情况不断改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日益突出,支持县域重大项目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扩面提质,政策性小额信贷收放衔接、有序推进。

赵彦凯介绍,成县认真对标国务院“33条”、省市“53条”一揽子政策措施,结合县情实际,制定《成县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确保各项政策在成县顶格执行、落实落细。认真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完成退税115户4870.78万元。加快财政重点资金支出进度,直达资金支出进度53.24%。加大专项债券项目申报,2022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审核共24个,已发行专项债券项目13项,发行专项债券资金4.4亿元。为11户大型企业落实稳岗返还资金89.51万元,为174户中小微企业落实稳岗返还资金134.64万元。建立领导包抓企业工作机制,“一企一策”“一业一策”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建设用地报批、融资贷款、市场开拓等困难和问题。对11户规上工业企业强化调研指导,切实做好煤、电、油、气等要素保障,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正常生产。注重优化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制定出台了《成县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成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十条”》《成县2022年营商环境优化攻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全县经济平稳运行。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甘肃成县:加快教育振兴 建设教育强县——高鹏  报道

教育是民生之基,承载千万家庭的希望。近年来,甘肃成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保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2021年,成县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打造“教育振兴示范县”的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多样发展的总思路,努力实现成县教育“陇南树标杆、全省有影响”,建设教育强县,做强教育品牌。

抓项目建设 夯实教育发展根基

初秋时节,走进新建成的成县南坝片区实验小学,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

据了解,实验小学暨职业教育实训园总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43792.3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21亿元。该校今年秋季开始招生,有效减轻城区学校办学压力,推进全县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成县积极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项目建设、优化审批程序上,开辟教育报批“绿色通道”,全力做好教育项目建设,夯实教育硬件基础。

成县第二幼儿园项目总建筑面积7719.16平方米,总投资4996.35万元,已开工建设;

成县职业中专项目总占地面积80亩,总建筑面积83184平方米,总投资39798.47万元,8月开工建设;

成县二中迁建项目2#教学楼已完成施工预审和预算审核,8月开工建设······

抓教育就是抓基础、抓长远,投资教育就是投资发展、投资未来。一项项民生教育类项目的落地,必将推动成县教育教学事业的大提升。

抓教学资源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成县积极实施国培、省培项目;先后组织校长教师赴成都七中、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等全国名校学习培训达327人;以东西协作教育扶贫项目为契机,积极开展优秀校长教师双向交流和培养锻炼,每年选派学科骨干教师200余人分期分批赴青岛市城阳区各类学校进行跟岗学习。

“我们注重‘三个课堂’应用,扩大名校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采用网络视频课程同步上课,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通过网络学校、网络课程等形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县教育局局长李小山说。

截至目前,成县已建成中小学校园网177个,录播教室22个,建成计算机教室97个,百兆光纤班班通教室1074个,多媒体教室比例达到100%;高中学校已引进成都七中“网络课堂”教学模式,26所初中学校引进成都七中“网络录播课堂”,扩大了优质教学资源覆盖面。

健激励机制 推动教育提质增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成县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推进正向激励、名师培养等激励举措,持续激发广大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教育发展的活力,推进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成县实施“县长教育奖学金”制度,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制定《成县名教师名校长评选办法》,每年评选成县名校长、名教师,授予“成县名校长”“成县名教师”称号,享受政府津贴;2020年,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快提升普通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以及14条惠及教育的硬核措施……

一项项政策办法的制定实施,是成县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的精心谋划、主动作为,也是破解困扰教育发展难点和堵点问题的有效举措,更是成县着力打造“教育振兴示范县”的科学决策。

2020年、2021年,成县连续两年被评为“陇南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县”和“陇南市初中教学质量先进县”……一个个喜人成绩的背后,是全县教育战线广大教师奋发作为、团结拼搏的结果。

如今,成县正稳步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开创“教育振兴示范县”的新征程,奋力谱写教育事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高鹏)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中央电视台17套

中国三农报道 ] 观山河·俯瞰秋色 秋水红叶共斑斓 湖光山色美如画

光明网

甘肃成县:念好“山”字经 民富产业兴——刘建军  报道

央广网兰州10月28日消息(见习记者李红军通讯员刘建军)道路畅通,产业兴旺,环境优美、村民富足……地处大山深处的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宋坪乡李家梁村,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李家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不仅彻底摆脱贫困,日子还过得红红火火。

  在李家梁村,曾经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如今宽阔平整的水泥硬化路,在彻底解决村民出行难题的同时,也铺就了李家梁村的“发展路”。

  “过去,我的四轮拖拉机是村里最主要的运输工具,每年到县城拉农资,从乡政府到我们村,拉上10多袋化肥,还得靠大家推才能拉到村口。如果遇上下雨,这段路根本上不来。”李家梁村党支部书记王辉说。

  近几年,在成县县委办公室的帮扶和积极协调下,李家梁村硬化通村道路9.4公里、通社通户路3.6公里,安装路灯46盏,修建景观2处,修建停车场1处,新建村党群服务中心1座和5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1处,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改善了李家梁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现在,就算是雨雪天气,小轿车都能开到门口。”王辉说。

  “我今年80多岁了,过去,做梦也想不到能过上种地不用牛、吃水不用担、做饭不用柴的好日子。现在,不光农民种地给补助,自来水、水泥路都通到了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李家梁村村民祁彩莲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李家梁村依托“山”字做文章,因地制宜大力引进发展猕猴桃产业,推广优良品种和新优技术,打造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决定把猕猴桃和中药材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村共种植猕猴桃80多亩5000多株,树下套种了魔芋、柴胡等,最大限度提高了土地的收益。”王辉说,同时新建农家乐,吸引游客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并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猕猴桃种植,技术是关键,什么时候浇水、施肥、授粉,都要用心去做,管理跟不上,产量、质量都会受影响。”李家梁村村民庆娱安说,在村上的动员和帮扶队的指导下,他在家门口试种了半亩多的猕猴桃,2019年又嫁接了红心猕猴桃,今年采摘了700多斤,收入7000多元。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深度贫困村,发展成为生态好、产业兴、乡村美、群众富的美丽新农村,李家梁村不仅走上了治理有秩序、发展有希望、致富有奔头的乡村振兴新路子,也为成县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做法和经验。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农民日报

篝火晚会话感恩迎盛会——鲁明  报道

     日前,甘肃省成县宋坪乡双旗沟村的农家客栈内上演了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来自周边村庄的100余名村民和20多名市县政协委员载歌载舞,用自己的方式喜迎党的二十大。

  宋坪乡是成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虽然生态环境优美,但交通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的发展。以前,这里的村民要想去一次县城,55公里的路得走两天时间。彼时,发展乡村旅游对这里来说是一种奢望。如今,宋坪乡已然成为成县全域乡村旅游的重要路线,昔日的交通瓶颈早已不再,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通往各个村社,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路灯矗立在道路两旁,一座座青砖白墙的农家屋舍分布有序……

  “这几年来,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过去的土房变成了现在的二层小洋楼,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路,门前长满杂草的水沟也改建成夏日纳凉的好去处。今天,我们用篝火晚会的形式喜迎党的二十大,表达我们对党的感恩之情,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昌盛。”双旗沟村村民曹瑞奇说。

  近年来,成县通过危房改造、厕所革命、道路硬化、环境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了全县农村的“气质”,使深山沟里的“土村庄”变成一个个有青山绿水环绕的“精致小镇”,吸引了周边市县的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旅游。

  跟宋坪乡一样,这些年,坐落在大山里的鸡峰镇长沟村也成了人们休闲旅游的胜地。长沟村地处国家级森林公园鸡峰山东侧,距县城9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82%以上。

  春看花、夏戏水、秋赏叶、冬观雪,乡村游给长沟村的村民带来了实惠。“国家乡村振兴的好政策给我带来了大机遇,生态旅游更是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长沟村村民赵利强说,2021年,他和家人开始改造升级自家农家乐办民宿,如今月收入能达到1万元。

  借着乡村旅游实现转变的赵利强带动长沟村村民先后建成了4处民宿,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入住率均在80%以上,全村也走出了一条以旅促养、以旅富农、农旅融合的乡村游富农增收路。

  以旅兴农、以农促旅、农旅融合,成县相关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成县有关负责人表示,成县正紧抓机遇,不断激活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动能,让乡村美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努力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大步迈进。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人民网

甘肃陇南:山间挂满幸福柿——吴庭栋  报道

霜降过后,甘肃省陇南市迎来了柿子成熟的季节,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当地群众趁着晴好天气,加紧将采摘的柿子经过去蒂、削皮、挂晒等工艺制成香甜的柿饼。

中国网

甘肃成县:建好“中央厨房” 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李朝晖  报道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和完整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为宗旨。近期,陇南市成县紧紧抓住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的契合点,着力打造符合成县发展实际的特色理论宣讲品牌——“理响成州”,精心组织策划实施系列学习宣传宣讲活动,创新组建县委宣讲团和“理响成州1+10+N”宣讲队伍,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覆盖到全县各行各业、方方面面。

县委宣讲团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面对面宣讲”活动为平台,推动教学资源下沉、学习课堂前移、听众对象分层,搭建“中央厨房”,烹就理论盛宴,以百姓视角、百姓话语、百姓情怀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零距离”、“面对面”,打造“组织放心、社会认同、党员满意、群众欢迎”的“理响成州”宣讲品牌,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配齐“厨师”——组建“1+10+N”宣讲队伍。坚持突出成县地方特色,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让群众唱主角,通过打造“理响成州”宣讲品牌,形成全民宣讲“大合唱”。“1+10+N”理论宣讲队雏形初现,以县委党校讲师为主要力量、覆盖全县党政机关、群团组织、“两新”组织、教育、文化、卫生、农村、企业等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60多人组成县委宣讲团,以及10个重点面向基层受众的宣讲队伍,通过县委宣讲团的指导培养、集体备课、编写宣讲提纲、制作课件等培训内容,发挥品牌带动的作用,辐射各级各类“学习小站”式辅导学习和宣传宣讲,共同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广纳“食材”——推行“菜单式”按需宣讲。讲清楚党的二十大的主题,讲清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和要求,讲清楚以顽强斗争应对风险挑战的要求,帮助党员干部群众不断加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和把握。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宣讲时,融会贯通“四强行动”和“一核三带”建设在全省的生动实践、踏稳走实“三城五地”第一步,全面推进“十大行动”,结合实际深入宣讲全县各行业、各战线紧扣“三大区块”能级提升、“三大环境”持续优化、“三大任务”落地见效,全县党员干部群众践行新使命,奋进新征程,建设幸福美好新成县的实际行动和生动实践。积极回应基层所想、群众所惑、百姓所盼,用“乡音”传播“党音”,讲出“乡土味道”、“时代气息”。紧扣群众关切点,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有收获。提供“菜单式宣讲服务”,采取“辅导报告+研讨交流”的形式,根据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向高潮,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成县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修炼“厨艺”——打造“理响成州”宣讲品牌。在“理响成州”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的示范引领下,依托“网上课堂”、“集中课堂”、“手机课堂”、“空中课堂”、“田间课堂”、“板凳课堂”等六大课堂,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坚持读原文、谈感悟,自觉主动加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出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紧扣宣讲工作,开展学校思政课、主题宣讲会、报告辅导会,全面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侧重“小话题”反映“大主题”,以“小故事”阐述“大道理”,用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讲身边人身边事。开展组合式宣讲,采取“理论+政策+法律”“微宣讲+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方式,增强宣讲的吸引力感染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截至目前,推出了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22期90多条,累计开展各类学习辅导和非集中、分散式宣讲近400场次。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新甘肃

成县:项目建设奏响强县域的奋进曲——刘建军  报道

隆冬时节的成县,不论是在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县园重大项目建设施工现场,还是在同谷北路地下管网改造现场,作业区内热火朝天,车辆穿梭其间,工人们紧张忙碌,正在快马加鞭施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奏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曲。

2022年,成县启动实施500万元以上市列重大及重点投资项目77项,谋划总投资105亿元,完成投资26.6亿元;实施市列重大项目共10项,谋划总投资31.17亿元,完成投资7.94亿元;实施重点投资项目共67项,谋划总投资73.7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2亿元,截至目前已完工项目21项,在建项目46项,完成投资18.67亿元。特别是成县谷府家园商务中心项目4月份开工,11月份封顶,创造了城市建设项目的“成县速度”

扩大园区承载,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成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强工业”行动决策部署,以创建工业振兴示范县为抓手,聚焦落实“推进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坚持把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县园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推动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要素向园区聚集,跑出了经济发展的加速度。今年前11个月全县规上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2.28亿元,同比增长20.12%;累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9.74亿元,同比增长17.52%,推进了优势工业提级转型。引进利和萃取、暖山农业、九源农林科技等16家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入驻陇南经济开发区成县园,培育壮大植物萃取“首位产业”,初步构建以天然色素、功能性植物提取物、中药提取物、植物精油等为主导产品的植物提取产业集群,着力强化了园区集聚效应。

完善项目建设机制建设,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成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战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推动项目建设扩数量提质量。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服务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包抓重点建设项目制度和调度机制,形成了“政府总体负责统筹调度,部门协调配合全力落实”的项目推动机制。出台《成县项目储备及资金争取奖惩办法(试行)》等系列政策,对重大项目谋划储备、研究申报和资金争取等各环节进行指标量化,明确奖惩措施,严格兑现奖惩,充分调动和激发全县上下谋项目、争项目、抓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

聚焦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保障出实招。成县聚焦制约营商环境优化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以深入开展“五项活动”为抓手,对现有的政策、机制、制度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优化,持续推进全县营商环境优化提质。全面落实包抓招商引资项目的“五个一”制度,成立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建立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帮办代办制,提供全程“一对一、点对点”服务,跟踪服务已签约项目,协调解决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全力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早建成;全年引进项目10个,总投资38.8亿元,新签约项目开工6个,开工率60%,到位资金11.99亿元,同比增长36%。

不负春光争朝夕,项目建设战犹酣。成县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紧盯园区、城区、景区“三大区块”能级提升,紧扣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营商环境“三大环境”持续优化,奋力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和项目建设优势,奋力谱写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中国发展网

甘肃成县:蝶变中的幸福城

——刘敏 刘建军  报道

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今年以来,甘肃成县聚焦城市形象打造,精准规划绘蓝图,精雕细琢抓建设,精益求精严管理,全力补齐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奋力推动城市能级提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幸福美好新成县。

强化规划引领,高点定位精心谋划“幸福城”

甘肃成县坚定不移把高质量谋划项目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支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期盼、最关心的停车场、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道路提升改造、地下管网改造、人居环境治理、打通“断头路”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全力补齐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努力更新城市面貌、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一年来,召开县规划建设委员会6次,讨论审议各类规划方案89个。“多规合一”编制全域全要素管控规划,编制完成北大街、南坝、北坝、河东等10个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成县绿地系统规划》《成县城区地下管网规划》等4个专项规划,确保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有机统一。

破除顽瘴痼疾 坚持拆改并举更新“幸福城”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把抓好城乡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美好新成县的“必答题”。攻坚打通10条城区“断头路”“肠梗阻路”,进一步贯通“城市脉络”,加快城市开发、促进商贸流通、改善出行环境提供支撑。坚持以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为支撑,实施城区建设项目20余项,积极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城市功能。稳步推进3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有序推进15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全力推进地下管网改造和道路提升工程,埋设雨污管网20千米,完成道路改造9.1公里,实施城区路灯桥梁更新工程、绿化提升改造项目,全面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行动,补植更换行道树3320株,绿篱带11304平方米,全面提升城市“颜值”。

    全员共建共享,下足绣花功夫管理“幸福城”

紧盯“路畅、街净、景美”目标,制定出台了《成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成县城区全面开展拆违治乱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成县在全县开展“小手拉大手建设城市我当先”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方案,建立“网格管理包抓、党群活动引领、督查曝光通报”等工作机制,实行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城市环卫机制,不断加大清扫、巡查、转运、保洁频次,深入推进“十日攻坚”“百日清扫”等行动,融合拓展“主题党群活动日”、城市社区“双报到”、人大代表助推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等系列活动,落实门前三包,开展敲门行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城乡环境整治。常态长效抓城区环境整治,拆除各类违法搭建、残垣断壁8600多平方米,顺利完成南河桥果蔬批发市场、畜禽屠宰市场及二手车和工程机械交易市场出城入园搬迁工作;开展城市主次干道、公共空间的架空线缆专项整治,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启完成架空线缆入地6600米,更新城区道路护栏5000米,埋设地下管网7800多米,有效破解“马路拉链”“城市蛛网”顽疾,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体验感。

今日之甘肃成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城市魅力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正以发展之张力、品质之内涵、工匠之功夫、时代之精神谱写出更加出彩的崭新篇章!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每日甘肃网

成县:“非遗”迎春面塑呈祥

——宋海涛  报道

      成州,岁末。群山环抱的成县城关镇高旗村,成州面塑馆展厅中央大长桌上摆放的“面兔”生动形象,“成州面塑”省级“非遗”第五代传承人安秋平正与徒弟围坐一起,忙碌地制作着新年萌宠——“玉兔呈祥”。

  “这个简单得很,一会儿就做好了!”当问起萌宠小兔怎么做时,安秋平回答得很干脆。只见他先抓起一团白色面团熟练揉捏,做成了兔子身体和头,接着又抓起黑色、粉色、橙色的面团分别做成兔子的眼睛、耳朵、鼻子,最后再添上一颗小胡萝卜,一只呆萌可爱的小兔子便大功告成了。

  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一个普通面团通过指尖捏、搓、揉、擀、掀,再借助工具切、刻、划、点、压、刷,短短的四五分钟便完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追其根源,除了对制作环节的熟练掌握之外,更多的是作为手艺人数年如一日坚守和磨砺后,技艺的炉火纯青。 

  “成州面塑”俗称为“面花”“花糕”“礼馍”“捏面人”等,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也是陇南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2017年“成州面塑”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技艺传承和品牌创新上,作为成州面塑“掌门人”的安秋平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追求,他先后创作了《丝绸之路》《创新历史人物》《西游记》《西狭风景》《寿星捧桃》等多个深受大众青睐和喜爱的面塑作品。在参加非遗展览、文博会、兰洽会等大型展览会时,展示的《杜甫在成州》《五龙山战役》《吴挺出征》《西狭颂》等系列文创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使得“成州韵味”的民俗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同时,在疫情防控、冬奥会等多个时间节点推出“抗疫战士”“冰墩墩”等网红爆款,让民间传统技艺焕发新的活力。

  “快过年了,我们专门推出了‘玉兔呈祥’系列,主要有卡通兔、福字兔和仿真兔等类型。”据安秋平介绍,除了“玉兔呈祥”系列,他们还推出了《过大年》《十二生肖》等贺岁的面塑作品。

  玉兔呈祥,万象更新。“成州面塑”的贺岁新品已抢鲜上市,年味儿十足!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中国经济网

甘肃成县:谋好生态建绿色家园

——宋海涛  报道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美丽成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岁末年终,成县滨河公园一派生机盎然,生态环境改善的东河像是一湾美丽的湖泊,吸引着众多“老朋友们”前来“打卡”。白鹭和灰头雁在水中捕鱼,红嘴野鸭和鸳鸯戏水,成群结队的鸟儿或飞或栖息在芦苇叶上,水中的鱼儿欢腾雀跃,摄影爱好者们三五成群,用镜头记录着美丽图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成县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让绿色成为成县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县上下紧盯污染防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全链条防控、全形态治理、全地域保护,让成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节能降耗推进有力,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用水量分别同比下降14.9%、8.0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地表水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稳定达标。

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县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放在重要位置,谋划全局,寻找出路,全力攻坚克难,扎实进行整改,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省、市督察反馈问题的整改。截至目前,第一轮、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和第一轮省级环保督察及甘肃省生态环境问题反馈交办涉及成县的93个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第二轮第二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驻陇南市期间转办成县的6件环境信访案件,均按规定时限和要求完成了查处上报工作;反馈的33项问题,目前已完成20项问题,剩余13项正在有序推进中。

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加强生态治理修复。成县先后制定了《成县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实施方案》《成县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方案》,全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全面加强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境内“一江三河”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全面推行林长制,紧盯“管绿、增绿、护绿、活绿、用绿”目标任务,持续推进林业生态修复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蓄积量持续“双增长”。积极推进毕家山矿区资源整合,建成1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和3个市级绿色矿山。

涓滴成海。从城市园林绿化到建设绿色廊道、公共绿地和城市公园,从清新雅致的“美丽庭院”到乡风文明美丽的乡村,成县环拥绿水青山,共创生态梦想,踔厉奋发谋好生态建绿色家园。

(向下划动观看全文)

一年又如许,万事须更忙

2022不知不觉已经结束

   稍作休息,再大步前进吧

2023即将开启

我们的故事

来日方长!

总监制:高峰      监制:刘敏

责任编辑:李民生   本期制作:张杨捷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