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的诗词大全(范蠡钓鱼经验中国传统垂钓文化中的名人名诗举隅)
前天发的微文《趣赏古典名画中的中国传统垂钓文化》,谈到因承担海南省休闲渔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中国垂钓文化研究课题,接触到大量关于垂钓文化的历史逸闻、诗文、名画,所以特挑选部分关涉垂钓文化的名画与朋友们一起欣赏。
其中通过放大古代名画惟妙惟肖的细节,令人瞠目结舌地看到:
唐代的钓客竟然就在用线轮式钓鱼竿钓鱼了,
这种传统的车轮钓,逐步进化为今天的海竿钓与矶竿钓,不能不佩服咱们的祖先呀。
一些朋友觉得意犹未尽,所以今天再与朋友们一起分享中国传统垂钓文化中的若干名人名诗趣闻。
早在公元前的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涌现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六位有名钓鱼人。
第一位有名的钓鱼人应该算古帝舜。舜,约公元前2128- 约公元前2025年,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他不仅是中华道德的创始人之一,而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舜出巡时喜欢钓鱼,不过那时的钓鱼是为了获得食物充饥,严格说来这与后世的娱乐性垂钓是有区别的。
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姬姓,名满。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世称“穆天子”。周穆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也是继舜之後第二位有名的钓鱼人。
富甲天下的周穆王东征、西征途中,常在水边垂钓,这已不是为了获得食物,而是在消遗娱乐了。
第三位有名的钓鱼人就是家喻户晓的姜太公了。姜太公名尚,字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姜太公钓鱼,历史上确有其事,《史记.齐太公世家》有记载。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此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歇后语,名闻天下。
第四位有名的钓鱼人即庄子,约前369-前286年,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崇尚道法自然,淡薄名利,钓鱼是其十分喜爱的休闲活动。其思想巨著《庄子》中曾多次借钓鱼来阐述自己的思想。
第五位有名的钓鱼人即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史称屈原曾垂钓于资水,至今湖南桃江县还有屈原钓鱼台遗迹。
第六位有名的钓鱼人即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后人尊称为“商圣”。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隐居于无锡的太湖之滨。钟情钓鱼,钓到大鱼熟而食之,钓到小鱼者则放生湖里。後人为了纪念范蠡,将其放生之鱼称为“范蠡鱼”。公元前475前,范蠡依据自己钓鱼经验著成《养鱼经 》,为我国第一部养鱼著述。
有研究者指出,历代大诗人、词家、文学家、散曲家、画家,诸如李白、杜甫、杜牧、王维、孟浩然、张志和、韩愈、苏东坡、李商隐、范成大、陆游、纪晓岚、唐寅、郑板桥、马朴臣以及女诗人李舜弦、花蕊夫人等,无一不是垂钓爱好者。
这些文人骚客,在垂钓过程中,一方面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享受垂钓的乐趣,抒发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另一方面,又通过垂钓的视角,察看民情,搜集创作素材,并将垂钓的感受融注到优秀诗词之中。
先看唐代,例如,
李白在《行路难》中写出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白日边”的佳句;
又在《独钓清溪江》中突然心血来潮,要模仿严子陵去过渔隐生活:我携一尊酒,独上江祖石;自从天地开,更长几千石;举杯向天笑,天回日西照;永望坐此台,长垂严陵钓;寄语山中人,可与你同调。
杜甫在《江村》中,淡淡数笔,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一个小渔村的生活图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划纸作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杜甫晚年流落成都,在严武手下当差,因无所事事,就常去钓鱼。严武为此专门写了首诗劝杜甫不要因钓鱼而误了为官,杜甫立即写了两首诗酬答,
其一:拾遗曾凑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奉引滥骑沙苑马,幽栖真钓锦江鱼。
其二:两映行宫辱赠诗,元戎肯赴野人期;江边老病虽无力,强似晴天理钓丝。
报国无门的无奈心情流露无遗。
柳宗元十分喜欢垂钓,在遭贬广西柳州时,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试想在那鸟都不去、人迹全无的深山里,独自一人冒雪独钓,足见其对垂钓之痴迷。
张志和是人所共知的钓鱼高手,自称“烟波钓徒”。唐肃宗时官至金吾卫录参军,因不满官场的腐败,弃官隐居江湖,以垂钓为乐。其一首《渔歌子》乃千古流芳的名作:“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中描绘的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即其心境的最佳表露。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俩奴婢结婚,并取名渔童和樵青,可见其对渔隐垂钓生活的执着。
李商隐的《赠郑谠处士》“寒归山观随棋局,暖入汀洲逐钓纶”,将钓鱼与下棋等而同之。
白居易的《垂钓》:“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渭上偶钓》:“说我垂钓意,人鱼又兼忘,无机两不得,但弄秋水光。”明面上说垂钓,实则已透露出一种人生冷暖、世事盈虚的禅悟。
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纶自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黄花浅水边。”描述了在幽寂遒美的自然景色中垂钓的高雅情趣。
孟浩然的《万山潭作》:“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风古雅质朴, 体现了诗人静坐磐石的垂钓之乐,心境空逸澹宕,全诗有动有静,冲淡之风,显隐于动静之中。诗中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融入闲淡之中。
岑参的《渔父》好:“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清。”钓客泛舟于清波间,钓的是清心寡欲,钓的是恬静快乐。
到了宋代,垂钓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彼时宫廷里盛行钓鱼,有王安石之为证:“珠蕊受风寒天下暧,锦鳞吹浪日边明。”
哲学家邵雍在《渔樵问答》一书中,曾对竿钓渔具曾作了详细的讲述:“钓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况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其所提六物,至今仍是竿钓的基本钓具,让人不得不服。
苏轼也爱钓鱼,其诗《鱼》中写道:“湖上移鱼子,初生人不畏。自从识钓饵,欲见更无烟。”显示出一种悠悠然自得的垂钓情趣。
其《春江晚景》一诗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江水暖鸭先知”已成千古名句,诗中描绘的春天的野菜、长江中最名贵的河豚鱼,都暴露了苏东坡是一最喜江鲜的吃货面目。
陆游晚年,有段时间非常迷恋垂钓。那时候,他在故乡绍兴鉴湖边上以垂钓为乐,有“闲时钓秋水”之语传世。其《鹊桥仙·一竿风月》词云:“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词中借一位弃绝红尘,隐居江湖,不求名利,惟日日捕鱼为生的渔父形象,来表达词人英雄失路,不得不退居江湖的感慨和无奈,与一般的追求闲情逸致的隐士情怀有所不同。
明代集画家、书法家、诗人于一身的唐伯虎,浅绛绢本立轴《柳荫垂钓图》上,有题识诗一首:“柳花如雨散云端,一钓临江意独难。借问玉盘供脍客,可知风雨许多寒。” 没想到民间放浪形骸的花花公子,竟临江独钓,徒生“可知风雨许多寒”之感叹。
清代马朴臣五言诗《渔》云:“自把长竿后,生涯逐水涯,不争鱼得失,只爱傍桃花。”透露出诗人从持竿钓鱼以来,经常活动在河湖的水边,从未计较过鱼的得失。
杨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道情》里炫耀钓翁闲逸生活:“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绊。”
王士桢《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情透露画意:一个渔人,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清舟,一枝鱼杆,一面唱歌,一面喝酒,江边独钓,钓的是一江秋意,钓的是几许萧瑟、孤寂。
最后说说乾隆爷,乾隆一生寿年89岁,60年的执政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宫外“游钓”。江湖,永远是其时时牵挂之地方;鱼儿,永远是其心仪爱玩之物。
这个名副其实的“钓鱼皇帝”,为今日的休闲垂钓,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古人垂钓图片来源网络,部分专业文字说明参考网络资料;更多精彩图文请关注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604636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