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广州十三行(淮河钓鱼经验明末广州府14县有40万人而清朝尚可喜让广州人口锐减,为何现在广州府地域有那么多粤语人,他们从何而来?)
尚可喜让广州人口锐减70万的说法,无证据、无遗迹、无统计、不客观、非官方、不属实,属于典型的网络谣言。
1.广州人口锐减70万,不符合人口统计资料
根据明朝的人口统计,当时广州人口40万,不可能被屠杀70万。
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认为,“七十万人”显然不可信,因为明末广州府十三县人口总共才40万人。(《广州研究》)2.历史上曾经发生大屠杀的地区,一般都会留下遗址
比如:
(1)长平之战
公元前 260年5月 至 260年10月,秦军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唐朝在该地设立骷髅庙,该庙至今仍在。

1995年,在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永录村发现一处尸骨坑,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和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20年7月15日,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
当地设有“长平之战纪念馆”。

(2)南京大屠杀(注:为遇难者默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共经历了1984至1985年、1998至1999年和2006年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从原先的40平方米扩大到170平方米,且连成一片。从遗址剖面上看,至少可以看清7层遗骨。
当地设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3.历史上发生人口锐减的地区,一般也会留下遗址
巴黎地下墓穴(又称骷髅墓)是法国巴黎一处著名的藏骨堂,位于今天巴黎十四区的丹费尔-罗什洛广场。
1786年,巴黎爆发瘟疫,为了解决墓地不足和公众卫生危机的问题,人们将埋在市区所有公墓中的尸骨转移至此。此后作为一个公墓一直使用到1814年。现已开辟为博物馆,有一小部分墓穴供公众参观。地下墓穴长达200英里(约为321.87公里),堆放着600万具人类尸骨。
目前开放参观的仅2公里。
4.关于1649-1650年的广州战役
1645年,朱聿键在福建称帝,改元隆武。
1646年,清军进攻福州。
朱聿键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
1646年十月初五,朱聿?(注:该字为“钅粤”,读zhé,但在手机、平板端可能无法显示,要在PC端才可以显示,有一些文章写成“鐭”,读yù,这是不对的。)在广州称帝,年号邵武。
1646年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并派人到广州劝朱聿?(“钅粤”)取消帝号,被对方拒绝,且派去劝说的使者也被对方斩杀。
朱由榔于是派军进攻朱聿?,但被朱聿?(“钅粤”)的部队打败,之后朱聿?在广州举办了庆祝活动。
1646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在降将李成栋(注:原为明末农民起义军,后归顺明朝,之后又投降清军)的带领下,伪称援兵,骗开东城门,杀入广州城内。
城内大乱,很多南明大臣自杀,其中朱聿?(“钅粤”)伪装成乞丐逃跑,但被清军俘获,在被清军囚禁期间自缢殉国。
1647年,清属湖广总督事佟养甲与署提督李成栋使人招降在兴宁的南明赵王朱由棪,后者入广州降清。
1648年,李成栋突然宣布倒戈反清,归顺南明,并杀进城中辽东籍八旗千余人。
1649年,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南征。
李成栋在信丰抵御清军,兵败落水而亡。
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进逼广州城下,但南明军民据城死守。
广州围城九个月后,清朝才攻入广州城。
亲历其事的李一奇在《世变小说》中称,“人民死至几万”。(注:该几万人,应该是城内的居民,这里为遇难者默哀。)
《清史稿》称,广州军民被“斩六千余级,逐余众者迫海滨,溺死者甚众”。(注:该6000余人,所指的应该是城内的6000名南明官兵。这里为遇难者默哀。)
5.1649-1650年广州战役的双方军队人数对比
南明:不明(注:根据记载,其中城内6000名官兵)
清军:2万人(注:多尔衮让定南王孔有德带领2万军队出征广西,靖南王耿仲明和平南王尚可喜带领2万军队进攻广东)
战役结束时间:1650年11月
伤亡情况:1650年十一月,清军攻破了广州城,南明军死亡6000人。广州城破后,耿仲明和尚可喜在此进行了大屠杀,数以万计的居民被杀害。
6.明朝与清朝的对比
明朝:崇尚儒家,但建国后杀害了许多功臣(注:也有观点认为这些被杀害的功臣有很多是有严重违法乱纪及腐败),重视防御,修筑了大量的长城,没有积极对外扩张。
清朝:崇尚武力,但建国后没有杀害功臣,反而大量重用异族大臣(包括汉族的军人、文人),积极征战,积极扩张,通过联姻、征战等方式,统一了蒙古、准噶尔[注:即现在的新疆。1646年,卫拉特各部(包括准噶尔部)首领二十二人联名奉表贡,清廷赐以甲胄弓矢,命其统辖诸部——确定了主权关系,青藏高原和新疆等地正式纳入清朝的主权版图。后来的噶尔丹对抗清朝,在关系上是叛乱。]等地。
清朝建立时,曾经试图用自己的文字普及并取代汉字。满语是读音文字,清朝曾经将满语用于公文等领域,试图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然而,这个计划却受挫了。于是,清朝皇帝转而决定让皇太子学习汉字,最早接受这种教育的皇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即康熙帝。根据康熙帝的命令,编纂了汉字的集大成者《康熙字典》。
清军入关仅仅20万人,而当时的明朝有接近2亿人口,但最终明军输掉战役并被改朝换代,是因为清军的人数更多吗?显然不是。
7.关于广州的“教门三忠墓”
教门三忠墓,是中国伊斯兰教古墓之一。墓主为南明四卫指挥使羽凤麒,撒之俘,马成祖等三回民将领。
1650年,羽凤麒,撒之俘,马成祖等人在广州守城抗击清军被被困,不屈而死,当地回民收葬于此。题曰“先贤古墓”,回民称三忠为“教门人”,因此又被称为“教门三忠墓”。
如果广州在1650年被屠城70万人,相当于广州当时人口全部被屠杀殆尽,是不可能有幸存的回民能够将羽凤麒,撒之俘,马成祖等南明回民将领收葬于广州城内的。(注:这里为当年的遇难将领默哀)
8.关于广州“先贤清真寺”
在公元七世纪初,阿拉伯人萨阿德·宾·艾比·宛葛素,就来到广州传教。后来,故于广州,葬在今兰圃公园西侧。他逝世之后,弟子在他墓碑上写了“清真先贤古墓”。
2006年,广州市政府就投入156万元对先贤古墓陵园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整治,2007年1月竣工。
因此,先贤清真寺与1650年的广州战役无关,不是为了纪念广州战役,也不能证明广州战役有70万人被屠杀。(注:这里为当年的遇难者默哀)

9.关于广州“先贤清真寺”中的“一门忠孝”牌坊
广州“先贤清真寺”内的“一门忠孝”牌坊,是为了纪念曾经担任六国公使的杨枢,他是清朝末年著名的回族外交官。
因此,“一门忠孝”牌坊与1650年的广州战役无关,不是为了纪念广州战役,也不能证明广州战役有70万人被屠杀。

杨枢,出生于广州,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官,1903~1907年出任清政府驻日公使。1909年出任清政府驻比利时公使。民国成立后,杨枢笃守伊斯兰教规,热心教务,于1912年被公举为中国回教俱进会粤支部名誉会长。
10.关于广州越秀公园内的“绍武君臣冢”
根据碑文记载,该“绍武君臣冢”为南明绍武帝朱聿?及其大臣苏观生等人的合葬墓。1646年末,南明隆武帝的弟弟朱聿?流亡奥广州后被拥立为帝,年号绍武,但绍武王朝只维持了40天就被清兵所灭。绍武帝被俘后投缳自杀(注:自缢),时人将绍武帝君臣等人的遗骸丛葬于流花桥附近。1954年因城市建设需要,该墓葬被迁至越秀公园内。
因此,该“绍武君臣冢”中的墓主,是于1646年被清军李成栋进攻广州时,自缢身亡的南明皇帝朱聿?等君臣(注:当时南明有两个皇帝,一个是绍武帝朱聿?,另一个是永历帝朱由榔),与1650年尚可喜进攻广州的广州之役完全无关,早了4年。
注:1646年攻取广州的李成栋,后来又归顺了南明。也即,李成栋最初是明末起义的农民军,先是投靠明朝抗金(即抗击清军入侵),之后投降清军,于1646年攻取广州,迫使当时的南明绍武帝自缢,但之后李成栋又归顺了南明,并死于与清军的战争中(注:李成栋不是死于1650年的广州守城战)。


图片出处:广州这4A景区有座“明朝皇帝墓”,与14位大臣合葬,游客:简陋!(注:该图片出处的文章也错误认为南邵君臣冢与1650年的广州之役有关,但是仔细看他自己拍的碑文,碑文写的其实是1646年,就知道他搞错了,两者完全是两码事。可见现在的年轻人完全不看书,偏信地摊文学、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各种谣言和编造。)
11.关于屈大均摘录的清朝《南海百录续编》、《皇明四朝成仁录·杂流死义传》
原文:
屈大均
刺竹惊风吼夜泉,炊烟万灶石城坚。
村翁偶聚榕根坐,怕说庚寅血战年。
——摘自清《南海百录续篇》
话说清朝顺治七年(庚寅年,1650年),是龙眼洞建村以来最悲惨的一年。当时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领清兵南下追击明朝残余军队,对广州城久攻不下。清兵缺粮,尚可喜探得龙眼洞粮食富足,便派使者求购,龙眼洞父老不允。尚可喜大怒,三月初一,派总兵许以显带领人马进攻龙眼洞。龙眼洞樊泰、甘达等人联合各村民众,依靠土围墙和茂密的簕竹丛数次击败清兵。后来清兵用油喷洒,并点火将簕竹焚毁,初九攻入村庄。村民退入新濮庵樊公祠,清兵又攻破祠堂围墙。龙洞抗击失败,清兵大肆屠杀村民万余人(有的族谱记载为数万人)。村民樊良佐之妻周氏及其他女眷数十人,为免遭污辱,投水而亡。陈村岗等小村的村民则逃亡殆尽。传说清兵破村时村民甘达利用“火牛阵”,带领百余村民突围,甘达英勇牺牲。后来村村民供奉的甘相公菩萨就是甘达。
附:
樊泰者,番禺龙眼峒人。庚寅三月敌大至,以峒人饶富,将藉其资粮以攻广州。数遣使往说,峒人勿听,敌兵乃疾攻之。峒人故勇悍善斗,儿童十五、六以下皆可揭竿冒阵,父子兄弟相救护,无不以一当百,血战旬余,所杀伤敌以千计。会大雨,火药沾濡,炮石不能发,堡遂陷,短兵巷战,复杀伤。屈大均摘自《皇明四朝成仁录·杂流死义传》
分析:根据该文章的说法,1650年的广州之役,当地村民“万余人”遭到屠杀,有的族谱记载为数万人(注:这里为遇难者默哀)。该遇难人数也与“70万人被屠杀”相去甚远,不能证明广州官兵死亡70万人。
12.关于《剑桥中国明代史》的原文
原文:“1650年秋末,清军突破明朝在广东和广西的防御。11月24日,尚可喜终于攻克广州,他使这座城市(它顽强地坚持了八个半月)遭受了一次可怕的大屠杀。”
该原文提到了“大屠杀”,但没有提到屠杀人数达到了70万人。


13.其他
(1)宋朝与元朝的最后一战,发生在广东
深圳蛇口,有个宋少帝陵,南宋最后一个皇帝的陵墓,旁边有崖山海战碑刻
1279年,宋军和元军在广东新会发生海战,南宋战败,彻底灭亡。
(2)元朝的扩张
有观点认为:元朝时中国与俄国曾经同属一国
蒙古帝国:
1.大汗辖区:也即现在的中国
2.四大汗国
(1)窝阔台汗国
(2)察合台汗国
(3)钦察汗国(也叫金帐汗国):也即现在的俄罗斯
(4)伊利汗国
后来大汗辖区被明朝赶到北边了,但是四大汗国还持续了很长时间。
(3)明朝灭元朝之战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人北伐。朱元璋军由淮河入黄河,连克淮安、寿光、临淄、高苑等地。山东诸州县尽为朱元璋军所有。
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1368年4月,北伐军队完全夺取中原。
1368年7月,北伐军队攻克通州(元朝的通州,也即现在北京的通州区)。
元顺帝携带家眷及宫廷官僚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即,现在的内蒙古多伦西北),继续沿用元朝称号,史称北元。
1368年8月,北伐军队(徐达军)攻占大都。(元朝的大都,也即现在的北京)
1369年,明军攻占山西。
1369年,明朝攻占西北。
1370年,元顺帝去世,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袭位,改元宣光。北元宣光帝在位期间力图中兴元朝,重新起用扩廓帖木儿,击退明军北犯,但亦无法恢复中原,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后徙帐金山之北。
1378年,宣光帝去世,由脱古思帖木儿嗣位,称天元帝。
1388年4月,明军在捕鱼儿海消灭北元部队主力(注:中央禁卫军作为北元正规军的主力,终于在这次决战中基本上被明军全歼。),俘获北元小朝廷的大量皇室成员。
(注:捕鱼儿海,也即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贝尔湖”,1962年中蒙在北京签订《中蒙边界条约》,两国边界正式确定,将贝尔湖93.4%都划给外蒙古。)
1388年10月,北元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外逃的过程中,与其长子天保奴被也速迭儿(注:也速迭儿,为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后裔)袭杀,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率三千余人投降明朝,此后北元灭亡。
但是,严格来说,蒙古并未降服明朝,自脱古思帖木儿死,蒙古内部就开始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内讧之中,其间虽然有过几次统一,但对明朝始终未能构成倾覆性威胁。
(4)明朝的最后一战
1661年,清军攻入云南,南明永历帝逃入缅甸。
同年,清军进攻缅甸。缅甸将南明永历帝交出给清军。
1662年,清军在云南昆明处死南明永历帝,南明灭亡。
(5)清朝的国语骑射
清帝要求满人国语骑射,国语,也即要说满语,骑射,也即要学会骑射之术,防止被汉化。但最终还是被汉化了。
清朝拿下了蒙古、新疆、西藏,形成了现在的版图。
(6)清朝的汉化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政权后,借鉴蒙古文创立了满文,为旧满文。
皇太极在此基础上又加以改进,为新满文。
清朝统一中国后,将满语、满文,称为“清语”或“国语”,也即国家之母语。
清朝的公文,最初都是以满文为主,后来逐渐放宽到汉语和满文同时提交。
很多满族人也逐渐只会说汉语,不会说满语了。
(7)清朝的没落
1861-1894年,洋务运动,清朝建立了强大的北洋水师。日本感到了威胁,拼命发展军事,采购先进军舰。
1894-1895年,甲午战争:朝鲜内乱,清朝和日本同时进驻
清朝和日本打了起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战败,向日本割让台湾。
1898年,戊戌六君子变法:也称百日维新。但因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失败。当时慈禧太后反对变法。
1899-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口号是扶清灭洋,杀了好多外国人。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俄罗斯军队赖着不走。
清朝受到触动,认为君主制不如议会制。慈禧太后开始同意变法。
1905年,清朝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分别前往欧美日本等西方各国考察宪政。
1906年,慈禧太后宣布预备立宪。
1908年,
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位。(注:当时慈禧太后也病重,但觉得可以缓过来)
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
1911年:
10月,辛亥革命爆发
11月-12月,南北议和,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当时溥仪6岁),民国成立。
1915年,袁世凯称帝,各地宣布独立、起义
1916年6月,袁世凯因尿毒症去世。
1917-1926,军阀混战。
1926-1927,北伐战争: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发动北伐战争。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在南昌发动南昌起义。
(8)清朝的老百姓识字率不到百分之一
清朝在1905年颁布的预备立宪,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筹办咨议局(各省督抚办),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编辑国民必读课本;
第二年(宣统元年),举行咨议局选举,各省一律开办咨议局(各省督抚办),颁布资政院章程,筹备城镇地方自治,颁布国民必读课本;
第三年,召集资政院议员,举行开院以及推广厅州县简易识字学塾;
第四年,创设乡镇简易识字学塾;
第五年,推广乡镇简易识字学塾;
第六年,城镇乡地方自治一律成立;
第七年,民众识字义者须达到百分之一;
第八年,民众识字义者须达到五十分之一;
第九年,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颁布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举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民众识字义者须达到二十分之一。
因此,在1905年清朝宣布要实施预备立宪时,国内的民众识字率不到百分之一。(注:与之相对,当时的日本,由于经历了几百年的稳定发展,没有遭遇外族入侵,加上日语的部分文字为读音文字,相对易于学习,其在江户时代,就有一些城市的识字率达到了70%以上。因此,同样是面对列强入侵,清朝和日本作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
结论:
广州大屠杀没有留下任何以上的类似遗址,广州市内的相关遗迹与1650年的守城战无关,或者有关但不能证明当年的守城战死亡70万人,目前官方也不认可曾经发生过屠杀70万人的重大历史事件。
偏信网络谣言,挑动民族对立,会养成错误的历史观,及不严谨的思维模式,对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