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家史的意义(最难忘的钓鱼经验作文家史、口述史写作心得)

更精彩的合集文章请点击下面链接

淘宝店m.tb.cn/h.UbPYqEy

淘宝店铺:二闲堂

-----作者:熊景明

为什么写

电脑开启了人人可以写作的年代,写作令人充实,快乐,练就独立思考的习惯。

写回忆录或者家史,是进入写作最简单的方式, 也是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能做到的,有意义的一件事。

中国写“族谱”、“家谱”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的家谱曾经是家庭中最神圣的一份文件, 它告诉每个人,你从哪里来;世界上哪些人,如何与你血脉相连。你将延续这个家族,家庭世代相传,你是其中一份子。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支柱,它给你安全感,让你的成就光宗耀祖。家族的认同,延伸到对你居住的故里,村庄或城市的认同,成为中国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

讲述长辈的故事,能将他们的人生经历乃至音容笑貌留下来,对每个家庭,都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先人去世,我们留下他们的骨灰,将他们安葬,供后人拜祭。若是写下有关他们的生动故事,也留下他们生平事迹,就相当于令他们永远“存活”在人间。

历史是令人学习判断是非最好的老师。记录他们的经历,既为历史做注解,也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说,历史如江河,他的回忆录又如江河外侧的池泊。“池泊与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相互调节”。读前人的回忆,好似被他们牵着手,踏入历史的长河,知道水的深浅,了解要避开的激流险滩。

长辈鲜活的人生故事,承载了做人的道理,以及对社会,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可称之为文化。个人纵使经历过诸多不公,不义,受过许多委屈甚至是磨难,他们的人生故事传达的是爱而不是恨。爱自己,爱家人,爱友邻和社区,爱祖国和人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不同代之间的倾诉与倾听,增加了彼此的认识和感情,是这项活动获得最多的凡响。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老人关心儿孙的起居饮食,健康与学业。接受关怀的后辈视为理所当然。彼此应为代沟甚至避免深谈。儿孙辈对祖父母所知甚少,也不感兴趣。

如今这个信息目不暇接的时代,人人像坐在一个变化万千的舞台前的观众,随着舞台上的悲欢离合而喜而哀,渐渐丢失了自我。写作,让我们的眼睛不再只是盯着舞台,让我们的脑子不再跟着不可捉摸的剧情转,让我们独立地应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一件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能够做到的事。 世间无人能代替你写下对往事的回忆,记下先辈的人生故事。

进入写作, 首先你发现,原来你并不了解你的亲人故友。 记录他人的生平,难免会“换位思考”,从该人的角度看待事物。宽容,谅解都出自理解。进入别人内心世界,理解随之而来。心怀感激的人,心理较为平衡。写亲人,写朋友,写回忆,就像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说,是记录情与义。即便在险恶、污浊的的环境中,同样有被人性的光华照亮的时刻,有令人难忘的情与义。

写什么?怎么写?

“真实”是非虚构写作的唯一的原则。写亲人故友,难免会有偏见;此外,人的记忆好似筛子,留下的远远不完整。文化上,对于逝者,我们习惯隐恶扬善。为刚去世的人编一本纪念册,留下大家对他美好的印象,其目的和写记忆文字是不一样的。 做口述史最大的挑战在于判断对方的讲述是否基于事实,是否夸大其词。事先做功课,读相关的历史,可以帮助你鉴别真假。做访谈得多少心中存疑,但更要同情地理解对方的讲述为何会偏离事实。 对受访者记忆的偏差保持警觉,同时尽量理解他们。这令我们不仅学会采访,也学习了做人。

文字的功夫,包括书写与谈吐,是从小到老的磨练。写作迫使我们留意文字,练习表达的能力。功夫到家,用词准确、生动,除了原来的文字基础,多看多写的磨练,得有点天分。对自己别要求太高,只需要知道如何避免写得太糟糕。两个诀窍:干净,朴实。鲁迅有一句名言,文章写完之后,将不必要的字、句、段删去。你试试将“是”,“的”,以及“非常”,“十分”,“但是”去掉,文字一下子就清爽了许多。

写作一方面要避免报刊语言和首长报告的文风。例如“坚定”本来已经是意味蛮重的词,还嫌不够,要说成“坚定不移”,“努力”变为“加大力度”。文革时期发展成的语言暴力随文革而去,但也会不时露出痕迹,污染我们的文字。

朴实的反面是花俏,滥用形容词和成语。小学,初中的语文老师,大都欣赏同学作文用四字词组和成语。“白云悠悠,和风细雨,百花吐艳”之类,会被老师画个圈。文章写好了,看看什么地方可能被老师画圈,便斟酌一下是否要修改。非虚构写作,本来就是如实地记录,文风须朴素,不要浓妆艳抹。

内容的把握,遵循“多摆事实,少讲道理”。道理其实都在事实之中,每个人的故事是独特的,道理则可能都一样。对有兴趣的议题,可以多读相关的研究,但下笔书写则集中写个人经历。另一面,在描述当年事时,需要考虑到读者对背景不了解,做必要的说明。例如提到当年每个月的工资,也许要交代一下当时的物价。提到今天和未来的年轻人完全不知道的概念,得多少解释一下 。

不止一次有人问道:写真名真性的回忆,涉及个人的错误或恶行如何对待?我自己写的时候,赞扬人时直呼其名,对负面的事件“埋名隐姓”。写他人过失乃至大恶,要想到对方没有机会辩解(好像文革时期的大字报)。 非学者写回忆录,或做口述访谈, 只负责真实地记录,不编不撰。树碑立传,分析批判不是我们的追求。

有心写回忆文字做口述史的普通人,不少都感情丰富,自自然然在文字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整个故事中,在情绪上把握分寸是对写作者的挑战,否则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打动了自己,却不能得到读者的共鸣。思考的空间,情绪宣泄的空间,留个读者。

笔在你手中 (键盘在你手下),你怎么写都行。就像锻炼身体一样,无论你做什么运动都无所谓,持之以恒是成功之道。

推荐阅读

钱学森如何渡过文革十年

2. 张春桥幽灵

3. 不寒而栗:一个农村孩子眼中的文革

4. 我亲历的造神运动

5. 丁盛将军的晚年

6. 江青秘书谈江青

7. 不堪回忆的老山战场火化厂的秘史

8. 林彪内勤谈林彪与高岗

9. 饶漱石在秦城监狱的日子

10. 文革中的上海商品供应细事

11. 志愿军战俘在台湾

12. 这位叛逃美帝的音乐家,他的亡命经历,好莱坞都不敢这么编

13. “大逃港”真相,说多了都是泪

14. 1867年,一个小人物冒死抵制近代数学

15. 1966—1976年,中国乡村恐怖的告密风气

16. 我参加饶漱石专案组的遭遇

17. 我曾关押中越战争中我军部份归国战俘

18. 胡适:聪明的极致,是厚道

19. 瞧,这就是“我的朋友胡适之”

20. 最大的文物贩子卢芹斋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