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鱼你在一起总部官网客服(小猫钓鱼游戏幼儿经验【白云 · 课程】鱼你在一起)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在 一 起 

鱼 你

课程

课程产生

      《指南》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孩子的天性是玩,游戏是他们的生命,我们倾听幼儿的游戏需要,支持游戏想法,鼓励游戏表达,更乐意创设一个共同学习游戏环境,从游戏材料入手,让孩子做主,自由的设计和创造,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玩持久,玩创新,玩出最大价值。

     我们大班幼儿在日常益智区玩纸牌游戏:小猫钓鱼。玩一阵后有孩子提议:就这么摆摆没有意思,想玩可以钓起来的钓鱼。如何钓鱼呢?孩子们提议可以使用吸铁石,制作鱼和钓鱼竿。当幼儿动手制作好鱼和鱼竿后,孩子们开始了钓鱼游戏,钓着钓着有孩子提议,钓钓没意思,应该钓鱼时能答题。全班幼儿开展了益智游戏大征集,最终形成边钓鱼边思考学习的过程。

蕴含价值

       我们的游戏开发既符合幼儿当下游戏的需要。在游戏中让幼儿成为材料收集、制作、开发、使用的主人,他们除了设计大班的游戏,也回忆小班中班学习内容,添加进自己的游戏设计中,便于小中班幼儿在混区游戏中的操作,增加了游戏责任感和游戏自信心。

1

课程目标

   1.收集需要的游戏材料,尝试制作游戏材料。

   2.讨论、设计游戏玩法、游戏规则,进行游戏。

   3.分享游戏过程、游戏玩法、游戏心得,获得更多的游戏经验。

   4.在鱼你一起游戏中尝试大班多种类型的数学学习内容,做到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巩固。

内容与实施

活动一:“小猫钓鱼”变好玩吧!

      晨间区域游戏时,四个小朋友在益智区玩纸牌“小猫钓鱼”,这个游戏大家已经玩过一阵了,基本的规则、游戏玩法大家耳熟能详。

小猫钓鱼不好玩,就是摆摆牌,拿一拿。

小猫钓鱼故事里,小猫是钓鱼的。

我都不想玩了,真没有意思。

我在广场上钓鱼可有意思了。

我想真的钓起来玩。

 我们的思考:我们无意中听到孩子的悄悄话,看来孩子们对纸牌“小猫钓鱼”已经不感兴趣了,觉得摆一摆没意思,想要钓起来。《指南》指出:要尊重幼儿的想法,支持他们的行动,我们不妨以“小猫钓鱼”变好玩开展讨论。

我们的行动:集体讨论——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在游戏分享中,我们请在益智区的小朋友分享了他们的游戏想法——摆一摆纸牌没有意思,需要钓起来?那么怎么钓起来呢?

我喜欢玩水里钓的鱼。

那要小朋友带很多鱼,会死的。

我们可以用纸做小鱼,然后再钓鱼。

做了小鱼需要鱼竿、绳子、钩子。

如果勾起来,鱼是躺地上,要用胶带粘。

一个人在池塘里,帮着把鱼拿起来。

      孩子们想到平时将鱼钓起来的方法:做小鱼、用绳子、用钩子、用透明胶,甚至想到角色扮演。他们是基于班级现有的材料,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根据自己的经验反馈

做小鱼的时候,一不注意小鱼可能就被撕破,他们的解决办法是:用透明胶、塑封膜进行塑封。

1

       一条一条画了剪,制作小鱼很慢,最近我们学习到脸谱的对称现象,可使用这个方法。

对折,开口朝上一边画上鱼线条,折痕处不剪,沿着线条剪下就是一条鱼哦!

几张纸一起折,一起剪,会不会一下子有好几条鱼呢!

     有幼儿提议,钩子钩不起鱼,如果有小磁铁就可以吸一吸了。

     在幼儿的提议下, 我们为他们准备了磁铁、打洞机、麻绳、数字贴纸等以满足他们对游戏材料的需要

       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亲手制作鱼,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对称方法”、“层叠加速法”加快了制作速度,发现纸质小鱼容易破,采用“塑封法”进行保护,根据班级现有的材料,幼儿要想将鱼钓起来是很困难的,我们及时关注幼儿的需要,网购一些小磁铁,让幼儿将自己的设想化为实际行动。

活动二:钓鱼会思考有意思!

       幼儿钓了一阵小鱼后,除了在记录本上记了钓几条,也开始无聊起来。他们又开始讨论起来,能不能在小鱼身上出点题,边钓鱼边思考呢?

大家来征题(出题)

       由于孩子们平时在集体教学后、区域游戏中会在记录本上记记画画,记录本上的数学小思考也成为他们的征题的来源之一。

      孩子们会如何出题呢?我们让孩子自主讨论自主决定,并在鱼身上自主征题。

     《指南》指出:要提供幼儿一个敢说想说大胆说的语言环境,我们鼓励幼儿将自己出的题目与大家进行交流讨论,讨论可行性与问题。

数字规范

孩子们出了很多不同类型的题目,当然在分享中,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幼儿针对要不要规范书写,进行投票,最终以少服多,认为一定要把题写正确,数字写规范。

 在数字书写规范中,幼儿也尝试了很多好方法。

     方法一:班级里勤加练习,书写慢一些,写好些。

方法二:数字方向歌

       由于幼儿数字书写方向容易错,我们一起讨论形成这样的数字歌:1向右边倒;2嘴向左边;3口朝左边,4旗尖朝着右,5钩子朝左挂,6哨圈向右吹,7口朝向左,8是麻花上下绕,9气球绳子在左边,10先1再画0。有了这些数字书写歌,孩子们数字书写规范了很多。

使用征题监督员

       班级里一些能干的幼儿,特别是数学思维比较好的幼儿,被大家推荐出来做“征题监督员”,他们不仅认真检查同伴的题,遇到不明白的相互讨论决定是否使用,最终挑选出适合大家游戏的小猫钓鱼题。

《指南》指出:要鼓励幼儿用符号绘画等形式进行大胆表征,不过于干涉幼儿的行为,对于幼儿写反数字,我们也曾考虑忽略不计,但是在分享的过程中有幼儿提出质疑,这样的数字看不懂,如果是错的会一直错,于是我们将这个突出问题抛给幼儿,通过集体讨论、投票表决的形式进行纠正,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并且还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练习,无形中帮助幼儿进行幼小衔接中前书写练习,幼儿乐于参与主动练习书写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活动三:小猫钓鱼有创新

 幼儿的小猫钓鱼材料制作好后,开始忙碌的进行游戏,由于我们的游戏场地在二楼走廊属于一个公共区域,我们的幼儿看到弟弟妹妹参与游戏时,也主动思考,游戏需要让他们参加。

1

三宫、四宫摆一摆

  小班幼儿根据三宫图谱,做到颜色对应摆一摆;中班尝试颜色三宫摆一遍,理解游戏规则;大班幼儿四宫有提示摆,以及自主设计彩色小鱼提示,让同伴操作。熟悉掌握后可过度到数字宫格游戏,以此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能力。

2

鱼连连看、消消乐游戏 

      小班幼儿按照纸杯的颜色,进行颜色分类;中班幼儿根据图谱中出现相同色鱼横三条、竖三条用红色去掉;大班幼儿自主先摆放彩色鱼再进行游戏。培养小中大幼儿观察能力,尤其拓展大班自主游戏设计能力。

3

鱼来比大小

      幼儿进行两个、三个数字的比大小,或者自主设计比大小数字进行操作。培养幼儿快速反映能力。

4

鱼排迷宫

黑色板上有不同的卡扣,幼儿自主插上小鱼,规划路线,帮助小球回家。

     培养大班幼儿自主规划路线和空间思维能力。

5

接龙

       小班用点子表示数字接龙,中班用数字或数字组接龙,大班自主写算式结果为下一个算式的被减数。

       培养小中班幼儿对点数、对数字的敏感性。大班幼儿自主设计算式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口算能力。

6

鱼会变装

      提供的鱼是可以循环使用的,小班幼儿可以在空白的鱼身上进行拓色等,中班幼儿可以画线描、水粉等,大班幼儿可以串编、轻黏土造型、纸绳造型等。

      培养幼儿线条、色彩的使用、了解串编方法等,运用不同创作方法进行想象和创作。

鱼你在一起

实施策略

1.安全性与美观性。

       幼儿制作中都是用安全材料,修剪时也是圆角处理,颜色协调,符合幼儿的审美,幼儿容易接纳。

      2.操作性。

      幼儿自主设计游戏内容并达成共识,玩法操作过程中便于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并不断延伸拓展。

       3.简便性。

      幼儿拿好材料,找上一块垫子就可以进行游戏,并且串联性强。

       4.思维性。

       幼儿自主设计的小猫钓鱼适合于小中大各年龄段的数学学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区域游戏的延伸,小游戏能积极锻炼幼儿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提高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拓展性。

       游戏不是一层不变的,生成于幼儿的日常游戏问题,并扎根于幼儿的创新与发现,不断的拓展与延伸。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思考、玩中成长。

课程评价

      1.幼儿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强。幼儿全程参与了游戏材料的设计、游戏材料的收集、游戏材料的制作、幼儿玩法的开发、幼儿问题的反馈。此课程以幼儿为主线,不断深入与发展。

      2.幼儿参与课程程度深入。全体幼儿都参与了此课程的实施,他们决策通过、方案的优化、监督员的使用等等,孩子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3.幼儿参与课程情绪积极乐观。幼儿对小猫钓鱼充满好奇与愉悦,在制作中一直说,这是我做的鱼,这个是我想的题。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乐于与同伴游戏,有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4.教师以幼儿为主,主推课程开展。教师始终站在幼儿的后面,以幼儿为主,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问题,始终围绕孩子们的问题开展课程。

       5.教师善于捕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老师发现了幼儿的问题,不是视而不见,而是从问题入手,发现课程的生发点,发现课程实施的价值,助推幼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总结感悟

       追随孩子的游戏整个过程,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真正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孩子持续探究的动力,是提升孩子探究能力和培养孩子探究精神的助推器,小猫钓鱼正是孩子在“不好玩”,这样一个真实问题情境下产生的精彩学习!

      首先从观察中了解孩子当下游戏水平与困难,发现问题;接着走近儿童了解其背后原因,掌握当下兴趣与需要;再而教师进行环境的调整、材料的跟进等,满足孩子的兴趣与需要,促进孩子的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最后继续通过观察来明晰教师调整行为的效果,以及当下孩子的游戏水平,以及兴趣需要,进行循环往复。

文/高翠萍  

摄/汤佳育  

审/谢辉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