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2020年国考副省级申论大作文(长寿湖渔文化村钓鱼经验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 国考 副省级 申论 第三题 第3题 原材料 小渔村蝶变启示录)

小渔村蝶变启示录

发布时间:2018-08-10 稿件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苏正国 钱忠林

  在邵伯湖西岸,有一个纯渔民居住的渔业村——沿湖村。该村隶属扬州市邗江区,全村420户1588人,陆地面积仅0.8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多万亩,占邵伯湖80%。以往,这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经济基础均不突出,也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典型村”;近几年来,村干部们带领村民想办法、出点子,通过填塘整地、上岸定居、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等举措,硬是趟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村民家庭年收入从2007年的1.5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10万元。“全国最美渔村”“中国特色村”“中国金牌农家乐”“江苏最美乡村”等荣誉接踵而至,《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接连关注报道,原先贫困落后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全国知名村。那么,沿湖村蝶变背后有哪些启示?

  启示一: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是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要把带头人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在沿湖村调研,我们听到最多的,是村总支书记刘德宝在村民群众中的良好口碑。2004年,30岁的刘德宝出任沿湖村党总支书记。那会儿,全村只有76亩耕地和1100亩滩涂,大部分都是荒滩水塘,连一亩整块的土地都没有。“一江春水向东流,沿湖渔民抬不起头”,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村里一穷二白的情形。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渔民后代,刘德宝对当地渔民有感情,对致富渔民有热情。十分了解渔民之苦的他,那时候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早日实现村强民富的梦想。

  乡村振兴,先振“民心”。上任伊始,刘德宝便着力抓促“人和”的事。一是建机制,稳民心。通过推行“村民代表议事”“村民代表监督”“全体党员审议”三项民主管理工作模式,实现村务管理“还权于民”,解决了村内历史遗留问题。二是办实事,得民心。通过实施填塘整地、上岸定居两大工程,结束了村民以船为家、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办成这两大实事,一下子就凝聚起了全村民心。

  为了改变沿湖村积贫积弱的面貌,刘德宝带领渔民发展特色水产养殖,集中全村力量,先后开发出12900亩养殖水面和1500亩贝类养殖开发基地,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2013年以后,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启动等,邵伯湖开始“退养还湖”。沿湖村下一步发展之路怎么走?如何向湖再生、以湖富村?

  刘德宝深思熟虑后发现沿湖村在全扬州唯一具有10多万亩生态水面和渔文化资源,这是该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于是,他着眼乡村旅游兴起和S611省道建成通车的“天时”“地利”,提出了“旅游兴村”的转型发展思路。主打“深休闲、微度假、慢文化、细体验”,大力发展“渔业+旅游”“渔业+文化”“渔业+康养”“渔业+体育”等特色乡村游,给村民带来了丰厚收益。2017年,全村接待游客近1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900万元,实现了传统产业的初步转型。

  有句话说得好,“群众富不富,就看村干部;乡村强不强,先看‘领头羊’”。回顾沿湖村完成艰苦创业拔穷根、上岸定居奔小康、乡村旅游促发展的“三级跳”,每一跳都是在村党组织带头人的带领下,通过量的积累,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启示二: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沿湖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坚持村民为本,让村民成为主角。2015年,沿湖村开通了乡村游直通车,村里陆陆续续接到了不少游客的咨询电话,但由于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当时村内仅有“知棠园”一家渔家乐饭店,承载能力严重不足。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增长和服务升级,沿湖村积极引导和鼓励渔民利用闲置的房屋打造渔家乐餐饮、特色民宿等项目,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让广大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沈常来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把自家的几间房全部整理了出来,开设“常来渔家”餐馆,可同时接待6桌客人,主打渔家特色菜。开业至今已接待游客近2万人,年收入达60多万元。“真想不到,我们‘鱼花子’还有扬眉吐气的一天。”沈常来说。现在,他又做起了特色民宿,投入180多万元扩容打造了独具渔家风情的“雅遇别院”民宿客栈。短短一年多时间,沿湖村就从开始的仅1家渔家乐餐饮,发展到现在的15家渔家乐餐饮,8家特色民宿,20多个游船、垂钓休闲项目。

  良好的发展前景让许多在外学习打工的沿湖村人纷纷回村。大学生化明东毕业后,毅然返乡投身乡村旅游发展。他成立了扬州渔盛化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线上线下销售起邵伯湖鱼、虾、蟹、芡实、野生菱米等沿湖村水产品、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赚得盆满钵满。越来越多的村民摩拳擦掌,跃跃欲试。2017年,沿湖村近400人参与了村内乡村旅游的相关经营活动,旅游相关从业人员人均收入突破了5万元。

  启示三: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与根”,要因地制宜,打造“村魂”“村韵”

  沿湖村乡村旅游脱颖而出,不仅在于其打造了“好看的外壳”,更在于其抓住了渔家文化这个“有趣的灵魂”。沿湖村村民90%都是外来渔民,该村是不折不扣的“移民村”。这些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沿湖村的渔民,既带来了北方的粗犷风土人情,也带来了南方的秀美水乡习俗,多元文化的互动共生和交流融合,形成了当地独一无二的渔家文化。

  沿湖村紧紧抓住邵伯湖这一最大资源优势,以打好文化组合牌为抓手,开启了“靠湖吃湖”的新做法。一是打好渔文化牌。建成邵伯湖渔文化博物馆,展出齿罩、枪船、凳篓、大网等各种渔具,以及水瓢、马灯、罩灯等生活用品,系统地介绍邵伯湖渔文化发展史。开发休闲体验项目,让游客与渔民一起出湖捕蟹捕鱼,体验水上传统劳作方式。打造渔家风情特色民宿,让游客感受传统渔家生活。二是打好美食文化牌。挖掘独特渔家面食26种、渔家船菜36道,打造“舌尖上的沿湖”。其中,“好风向手撕甲鱼”特色菜获得2016年江苏省乡村美食大赛金奖。渔民将甲鱼放开水里煮熟,拆出甲鱼肉与青椒同炒,甲鱼骨则绑成“燕子”的造型挂在船头,用来预测第二天的风向。品尝这道菜,吃的不仅是美味,更是传统的渔家文化。三是打好民俗文化牌。积极推动传统渔具制作、渔家面点制作等“沿湖村渔民习俗”申报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迎端午、庆开渔民俗风情节”“邵伯湖杀围节”“邵伯湖开渔节”“欢乐渔家金秋品蟹节”等一系列渔民特色文化活动,以说唱、舞蹈、舞台剧等形式表演渔歌渔号、祭祀婚嫁等传统文化风俗。“玩在湖中,吃在渔家,宿在湖畔”成为沿湖村旅游的经典产品。

  启示四:互联网赋予乡村振兴“崭新动能”,要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农村经济深度融合

  发展初期,沿湖村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为扬州及周边市县游客,省外游客较少,为了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的知晓度和影响力,沿湖村成立了自己的旅游营销小团队,借助凤凰网、新浪网、扬州发布等网络媒体平台,持续密集地宣传沿湖村乡村旅游产品。充分利用业内知名自媒体的传播优势,精准宣传,精准营销,积极参加各类乡村旅游和民宿客栈发展论坛活动,加入东方舍予联盟、一峰民宿设计联盟、乡村生活耘田相聚、中国民宿旅游等八个全国性的乡村旅游微信群,定期把沿湖村的旅游情况图文并茂地发布到群里,锁定目标受众,吸引关注,集聚人气。注重加强与扬州青旅、润扬旅行社、花影美术工作社等旅行社的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进行宣传推介,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共同开发旅游项目,实现资源互享。越来越多北京、浙江和上海等地的游客通过互联网结识沿湖村,纷纷慕名前来。

  借助互联网力量,沿湖村的“二次创业”如火如荼。在大力推进网络营销的同时,沿湖村还积极对接电子商务平台,创建“沿湖渔村”微信公众号、开办线上淘宝店,在网上吆喝销售沿湖村旅游特产和渔文化文创产品。渔家乐餐饮和特色民宿同步入驻“大众点评”“小猪短租”“携程旅行”等线上平台。游客线上动动手指,吃、住、行、购、乐全部轻松搞定。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委办公室)

扬州:“退养还湖”打造最美乡村央媒典型宣传火了沿湖村

2017-10-11 10:42 凤凰网江苏综合

T大

刚刚过去的八天长假,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的“湖畔杨家”农家乐推出特色渔家菜肴,客厅每天满座,无奈推掉了不少迟来的客人。村里八家特色餐饮,一桌难订;四家民宿客栈,更是一床难求。渔民上岸后,改吃“旅游饭”,一万多名游客像潮水一样,涌向陆地面积仅0.8平方公里的小渔村,火爆的人气令渔民们喜笑颜开,又招架不住。

“退养还湖”打造最美乡村,央媒典型宣传火了小渔村

“头一天游邵伯湖,赏湖上秋色,采红菱芡实。第二天参加‘渔家学堂’诗歌朗读会,学做渔家面食,观渔文化博览园。一道道原汁原味的渔家美食、一场场最接地气的味蕾体验,让我品味到浓浓乡愁的思念。夜宿沿湖民宿,一觉自然醒,渔隐生活,平淡悠闲,欲罢不能。”10月8日,北京游客陶乐乐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分享沿湖村两日游的见闻。作为扬州的常客,这是她第二次带着家人感受渔村“慢生活”的独特风情。

沿湖村,位于邵伯湖西岸,是扬州地区唯一的渔村。近年来,沿湖村加快“退养还湖”步伐,精心规划发展特色旅游,相继获得了“中国特色村”“中国金牌农家乐”“江苏最美乡村”“江苏省三星级乡村旅游区”等称号。

今年初,《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相继报道沿湖村“退养还湖”新面貌,为小渔村的旅游产业做了“免费广告”。

目前,村里配套建设了10多个参观景点,渔民经营的民宿、餐饮达到10多家。“如此火爆的人气,更坚定了村里‘退养还湖’的决心。”村党总支书记刘德宝说,“2016年以来,村里已退掉两千多亩水面,剩下的七千亩养殖水面明年将全部退完。”

邵伯湖畔的小渔村,渔民上岸改吃“旅游饭”,唱响了转型发展的“渔家傲”。

丢下渔网,搭上互联网,二次创业升级渔村“网红版”

沿湖村桥口片区正在打造“渔樵耕读”乡村度假综合体。党员沈常来是村里最早弃船上岸的渔民,经营特色渔庄餐饮,尝到甜头后,投入150多万元扩容打造“雅遇别院”渔家文化民宿,客栈临水而建,周边树木林立。

邗江区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说,大家对沈常来的二次创业特别支持,邀请北京民宿设计专家规划设计,8间不同渔文化主题套房、30多张床位年底将全部亮相。“渔樵耕读”综合体规划了“互联网+现代渔业”工作室、乡村书房、咖啡馆、开心田园、土特产展示馆、渔家文化广场、田园种植采摘、露天炖煮地锅鱼、乡村野趣烧烤、儿童活动体验等板块。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福建游客王先生迫不及待地预订了明年国庆长假20多人的聚会用餐和住宿。

村里的“渔家学堂”,长假的夜晚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里相继举办了“喜迎十九大,爱我新渔村”朗读会、“相约邵伯湖,渔家亲子行”活动。据介绍,自2016年5月开办以来,“渔家学堂”每季度一主题,累计举办各类学习、培训、讲座、沙龙等特色活动30期,学做特色菜肴、旅游服务培训、微信公众号运营等,搭建了渔民与渔民、渔民与游客互动交流的平台。

丢下渔网,搭上互联网。年轻大学生化明东毕业后返乡,撸起袖子投身乡村旅游发展,“沿湖渔村”微信公众号创设、淘宝网店开办亮相,互联网营销全面启动。沿湖旅游特产芡实、野生菱米和清水鱼圆、美味虾饼、鱼肉水饺、菱秧包子以及邵伯湖鱼、虾、蟹等都在网上吆喝起来,游客动动手指,吃、住、行、购全部轻松搞定,沿湖渔民赚得盆丰钵满。这不,“沿湖小马哥”农家乐主人马明斌告诉记者,游客、食客都成了他的微信好友。一名北京游客前天尝了他家“芡实红枣”甜品后,分享了“沿湖渔村”微信公众号,还为这道甜品起了“荷塘月色”这么富有诗意的菜名。

立足游客乡村度假、休闲体验的综合需求,沿湖村借助互联网思维,正在进行“二次创业”,升级打造渔村“网红版”。

(江苏旅游政务网)

从山到海的年轻人

看到嵊泗美丽乡村“暖实力”去年,嵊泗县元宝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入 400 万元,将一幢废弃的工厂打造为民宿+ 休闲业态综合体——“石村船说”,这是黄龙岛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宿。“石村船说”同时承担着村子里游客接待中心 的 功 能, 涵 盖 客 房、 餐 饮、酒吧、桌球、KTV、书吧等多种业态,并且仍在继续扩大投资建设。

陈司琪是“石村船说”的实习店长兼民宿管家。陈司琪是桂林人,去年从上海海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在上海

一家酒店工作,来了一趟嵊泗,就动了留下的念头,经枸杞岛一家民宿业主的推荐,跳槽来了“石村船说”。

黄龙人很热情,从杭州来客张继东到民宿管家陈司琪都这么说。陈司琪记得,刚入职那天,他跟着民宿业主第一回来黄龙,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大伯同车,后者刚从海边敲螺回来,听说他是新来的民宿员工,不由分说硬是送了他一袋螺。“一下子,我就喜欢上了这里和这里的人了。”

嵊泗人的热情来自渔乡天赋,弘扬于美丽海岛建设。嵊泗县美丽海岛建设局负责人说,启动美丽海岛建设 7 年以来,嵊泗按照“两美”浙江,“两美”新区的建设要求,以“离岛· 微城· 慢生活”为基调,全面构建“生态秀美、人居优美、生活和美、人文淳美”四美体系,全域提升海岛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让嵊泗实现了美 丽 生 态 ;坚 持“ 一 岛 一 韵、逐岛推进”的全域景区化和“一村一品、连线成片”的美丽渔村建设,让嵊泗实现了美丽形态 ;坚持由全民共建迈向全民共享,激发渔村活力,坚持创新开放发展理念,努力打造多种休闲业态,助推渔农民转产转业,让嵊泗实现了美丽业态 ;坚持让淳美风尚走进美好生活,启动“德润嵊泗”人文工程,出台美丽海岛公众行为准则,建设渔农村文化阵地让嵊泗实现了美丽心态。

四美体系建设和由之而来的美丽心态,正在成为嵊泗美丽乡村的“暖实力”。随着民宿不 断 发 展 升 级,3.0 版 的 民 宿竞争,就已经发现了“暖实力”的存在。比如花鸟、枸杞控制每日上岛人数,舍弃一些眼前利益来提高旅游服务品质 ;比如私人订制管家服务,免费提供码头接船、攻略向导、自行车等休闲旅游一条龙服务。人口跟着产业走。像陈司琪这样一言不合上岛,被美丽海岛感动,又被诸如古朴黄龙“暖实力”所感动的年轻人们,也在成为嵊泗乡村“暖实力”的一部分。

扬州职业大学:职业教育助力渔村振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08月07日 06 版)

  近年来,扬州职业大学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全、师资强、实验实训设施先进等职教资源优势,注重引导渔村渔民争当乡村振兴的推动者、践行者,激发他们脱贫致富、建功乡村的热情。

  结合“沿湖村新渔民学习苑”“渔乐渔学”省级游学项目与“江苏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学习苑”等多个教育平台,围绕“渔村转型、渔民增收、渔村振兴”宗旨,通过开展各类教育项目。学校利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大力促进文创、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用知识和教育助力渔村振兴。

  ---------------

打造乡村转型的“人才引擎”

  方巷镇沿湖村地处邵伯湖西岸,是当地一个从事渔业生产的渔业行政村,现有村民420户,人口1620人。在2019年,沿湖村入选了“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扬州职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30余次来到沿湖村实地考察。因为沿湖村地理位置偏僻、行业特殊、土地资源稀缺,当地经济发展受阻,渔民收入不理想。2017年,学院单列农民培育项目——新渔村新渔民振兴计划,组织专家教授,联合14个学院和部门,围绕高素质渔民培育、立足渔村文化、渔村产业、渔村治理、渔村规划、渔村景观、渔村旅游、渔村电商、渔村文创等方面,通过借智引资开启沿湖村高水平发展的壮美征程。

  经讨论研究,学校紧紧围绕着提升渔民综合素质,助力渔村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渔村物质和精神双富这一宗旨,开展针对性培训。师生们结合当下直播带货的特点,对村民们展开培训。“俏渔娘”黄成娟在专家们指导下,尝试用直播方式介绍渔家特产。

  “一对一”讲解培训大受村民好评。从讲解词撰写到讲解要求,专家们耐心地为村民们答疑解惑。近一个月“陪伴接待讲解”,“俏渔娘”倪传雪熟练地掌握了“渔文化博览园”的讲解要领。

  自“沿湖村新渔民培训项目”开展以来,教师团队针对沿湖村全体退渔上岸后亟需转型的渔民,致力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服务渔村经济转型发展。两年以来,学校已成功举办各类培训班30余期,培训人数达近25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9680万元,带动就业1267个。

扎根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

  近年来,学校对培养当地文化氛围也相当重视。来自教务处徐开金教授、人文学院郑群教授、旅游学院任孝珍副教授等多次在当地开设专题讲座。其中,郑群教授的专题讲座“国学小故事与文明有礼”倍受好评,她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出发,给20多名渔家小学生讲述了“扬州市文明有礼二十四条”的内容,把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落脚于“读书、学礼”之上,引导学生“知礼”“守礼”“行礼”。

  学校在帮助渔民富“口袋”同时,也不忘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学校在沿湖村设立了服务村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基地——“学习苑”及“最美渔村游学基地”。通过讲座、文化沙龙、职业培训等,学习基地也已成为村民们口中的“知识充电站”“技能培训所”。

  为促进当地村民素质提升和“退养还湖”打造最美乡村战略的实施,学校党委书记周胜说,项目团队深挖地方特色资源“渔文化”,从鱼技、渔歌、鱼祭、鱼饮、渔俗等多个方面收集整理渔村传统特色文化,通过围绕“渔文化”办教育,大大增强了渔家文化自信。

  设立渔家学堂、组织渔民传承渔家面食、编排演唱“打渔令”等非遗活动……学校的“输智扶贫”,让沿湖村渔民不仅“强了大脑”,更是“鼓了口袋”。学校教授专家团精准施策,引导沿湖村改善湖泊生态、保护自然湿地、完善基础设施,抢抓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机遇,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从“卖鱼虾”到“卖体验”的转变,村民们品尝到了乡村振兴的甜头,沿湖村成为学校培育农民的示范基地,也成为校村携手实践乡村振兴的典范,学校的贴心服务获村民一致赞誉。

  “实践+再教育”助力最美渔村建设

  2019年7月7日,12名志愿者来到沿湖村,开始了服务乡村振兴留守儿童、助力渔民技能提升的“留夏沿湖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10多天资料收集、实地走访,他们通过地图制作和演讲汇报来展示走访的成果。期间,他们深入了解路名、地名的来历,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为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学校还多次举办培训讲座及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进校学、外出看、实地走、现场问、长期跟等方式组织该村“渔后代”以“渔家学堂”为依托,重拾“沿湖渔民习俗”。学生们自选主题并制作道具,并表演,帮助“渔后代”内化邵伯湖渔业起源与演变历史。

  活动中,志愿者与孩子们一同深入了解了沿湖村传统鱼技、鱼祭等渔业活动,学习齿罩等生产用具和水上生活用品的使用方法。师生们还利用学校的科教资源,在扬州市双博馆开展现场教学,提升了乡村特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进“渔后代”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目前,学校已与扬州市农委共同创建乡村振兴学院、乡土人才研修学院等职业培训平台。他们已经在沿湖村渔家书房游客服务中心为“学习苑”揭牌并多次指导“渔乐渔学游学”活动。他们还将进一步服务沿湖村的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将沿湖村有关项目打造成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面旗帜。

  (数据和信息来源:扬州职业大学)

  ·广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08月07日 06 版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