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灯二

全国高考举报电话(钓鱼降温应对套路五年经验2019年高考注意事项大全,1031万考生,教育部公布举报电话)

【摘要】教育部官网6月5日消息,近日,教育部统一公布了教育部以及全国31个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2019年的高考举报电话,欢迎广大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及时举报反映涉及2019年高考安全的线索。教育部及各省(区、市)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举报线索第一时间核查处理,坚决维护高考公平公正。

    教育部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31万(不含高职扩招补报名人数)。高考来临,教育部要求各地在交通出行、噪音治理、卫生防疫、防暑降温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综合保障,使考生能在安心、舒心的环境中参加考试。此外,文件还对考试安全管理、打击考试舞弊、严格考场管理秩序、开展考试诚信教育等方面做出指示,全力保障2019年高考安全。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将于6月7日至8日举行,部分省(区、市)由于考试科目设置不同,9日仍安排有考试科目。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会同有关部门,以考生为本,切实做好考试服务。各地教育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在噪音治理、卫生防疫、防暑降温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综合保障,为考生营造安心、舒心的考试环境。要充分做好考试期间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疫病传播等突发情况的应对准备工作。各地考试机构要会同当地残联,积极创造条件,为残疾人考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考试服务。同时,今年高考适逢端午节假期,各地要更加重视交通疏导管控,方便考生前往考场。

    教育部特别提醒广大考生,一要了解并熟知《考生须知》,严格按照考试规定,携带有关证件以及必备的考试用具,不要携带手机等各类无线通讯工具及其他违禁物品进入考场。二要诚信参加考试,不要购买所谓“试题”、“答案”,谨防上当受骗。三要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和路线,仔细核实确认考试时间、地点和科目,预留足够赴考时间,以防因交通问题影响参考。

    每年高考前夕,网上总会有一些屡被证明为虚假的高考旧新闻、旧消息再次被传播,误导考生和公众。为此,教育部门和网信部门、公安机关梳理汇总了历年来“冷饭热炒”频率最高的高考假新闻、假信息,并提醒广大网民这些谣言的背后都是不法商家、网站甚至惯犯精心设计的骗局。

    三部门特别提醒考生和家长明辨谣言,谨防上当受骗,希望各网站不为谣言提供平台,希望网民不信谣、不传谣。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到底有哪些:

谣言一:花钱可买高考试题和答案

    每年都会有不法分子在钓鱼网站上兜售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标榜“准确率极高”“违约退款”等诱惑信息,并以“预付订金”的名义要求用户先付款。还有声称可以花钱雇佣“枪手”替考的。有的不法分子借传送“样题试卷”的名义向用户电脑或手机发送病毒,套取用户信息。

案例

    2018年高考前夕,呼和浩特市警方破获一起贩卖所谓“高考试题”案件。据悉,有人以“某某考神”“某某教育”为QQ名,建立了“2018高考内部押题”等大量QQ群组,大肆宣传以每套300元的价格出售高考原题,并保证“每科一半真题”“6月6号上午6点拿到高考真题,下午5点准时发出”。在掌握确凿证据后,办案民警将犯罪嫌疑人戴某某抓获。经过审讯,犯罪嫌疑人戴某某对其诈骗行为供认不讳。戴某某交代,所谓的高考真题,实际上是以每套200元的价格在网上购买的一套高考模拟试卷。

提醒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保管和运送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所有接触试卷的人员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广大考生及家长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不要相信所谓的提前拿到高考真题和答案。在网上购买所谓“高考真题”“绝密答案”,都是骗子发布的虚假信息。购买涉密材料本身也是违法,切勿尝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都属于违法行为。

谣言二:寻找丢失准考证的考生

    每年高考开考当日,网上都会流传××考生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广大网民看到后替考生着急,迅速在群内和朋友圈转发,短时间形成影响范围较大的舆情。事件发生后,教育部门迅速核实发现有的考生根本没丢失证件,有的信息完全匹配不上,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虚假信息。公安机关也证实所留手机号一般都是诈骗电话。诈骗分子虚构情景骗取社会善良。若有好心人按照电话号码回拨,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就可能掉入吸费陷阱。

案例

    2016年,“朋友捡到一个准考证,有认识的通知一下:姓名:白娅倩,考点:一中,考场:013,座号:11,准考证号:204101311,联系电话159****8941,扩散,扩散,别耽误孩子高考。帮助他人手留余香!”这是一则在网络上流传多年的虚假消息。2017年多地出现准考证丢失的信息,丢准考证的成了“刘明炜”“杨雷雷”“孙超”“党喜龙”等。2018年“刘明炜”“刘明婷”同学再丢准考证,内容完全照搬了往年的套路。

提醒

    看到类似信息后,建议先跟考生所在中学或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举报电话联系确认,不建议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转发,或拨打信息后留的联系电话。

谣言三:阅卷老师只顾赶进度不管对错

    每年高考结束,成绩公布前后,网上总后有人炒作某地的高考阅卷工作极不严肃,阅卷教师甚至不管对错,乱打分。事实证明,发布这些帖子的人往往是处于好奇,还有的高考成绩落差比较大或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长一厢情愿认为是阅卷出了问题,武断猜测乱发信息。

案例

    某知名论坛上曾出现了一篇“高考阅卷老师冒死揭露内幕,学生前途就是这样被耽误”的帖子。发帖人声称曾参与过某省高考阅卷工作,阅卷教师只为赶进度,或者不管对错乱批阅,或者“一分钟批作文”,草菅人命。此贴涉及高考内容,吸引眼球,迅速成为热点,在各大论坛转载。部分网友大呼“难怪自己当年高考分数低于预期值,原来就是这样被坑的”。教育部门和公安机关迅速落地查人,据发帖人交代,其只是为了好玩,想吸引网民关注,提高知名度而已,自己也没有参与过高考阅卷工作,有的是听传言,自己做了演绎,已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自行删除了内容并向社会道歉。

提醒

    高考阅卷是非常严肃的工作。目前通行的“网上阅卷”,从制度设计到实际操作更加体现了公平公正。比如多数省阅卷教师要过“三关”,即资格关,凡是参加评卷工作的中学教师均必须是具有中教一级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科组长和题组长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大学教师担任,不符合以上资格的一律不得参加评卷;培训关,所有评卷教师都必须进行评分标准的培训,熟练掌握评分标准和要求,没有参加评分标准培训的一律不得参加评卷工作;考核关,所有评卷教师都必须通过考核,评卷前,每位评卷教师须在10份考核卷中至少通过7份,在评卷过程中还做不定期的考核,两项考核不过关,一律不得正式评卷。正式评卷前,要先进行试评,根据评分参考以及考生答卷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分细则,正式评卷时严格按照评分细则执行。阅卷一般实行“一人评一题”制度,保障评卷质量。对于语文和英语的作文,更是采取不同教师的“双评”制度,“双评”超过一定误差,则提交第三位教师进行“三评”,确保评卷准确有效。另外,还有严格的评卷质量监控程序,对评卷员的评卷质量进行全程检查、复查和修正,全程监督、纠正评卷教师评卷工作可能出现的宽严把握不一的现象。

谣言四:大数据报志愿,收取天价咨询费

    每年高考志愿填报前夕,总有中介或网站宣称掌握内部大数据。各地教育考试院已明确表示,没有跟任何社会性机构或企业合作,考试院按照教育部信息公开工作要求,对招生计划、录取结果等数据均已进行公开,报考志愿前均向考生印发了志愿参考资料供研究填报。商家所谓的“内部大数据”纯属造谣,无非是营销口号,其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推敲,而且志愿填报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考生本次高考发挥会影响成绩变化、别的考生志愿填报情况等。

案例

    某教育培训机构在其网站上打出“精准填报志愿”“一分不浪费”等广告,考生可以一次购买2万元、1万元等不同面额的VIP卡,享受一对一的“精准”指导。高考录取结束后,记者对购买VIP卡的考生和家长进行了采访,考生和家长普遍反映公司提供的志愿指导专业性不足,而且部分数据不准确。而教育部门印发的近三年的录取数据、公开解读的填报志愿技巧及密切关注考试院录取动态信息更准确、更实用。

提醒

    奉劝家长和同学们,在面对这些填报志愿APP、广告时需谨慎,提高警惕。

谣言五:可花钱更改高考成绩

    每年高考后便有考生和家长经熟人介绍或网上获悉,得以认识能通过“黑客”进入高招办系统的高人,修改高考成绩,同时索要高价“服务费”,学生们就能得到满意的成绩。

案例

    2015年高考结束后,秦淮警方发现辖区内出现以改分数为诱饵的诈骗案件。家住秦淮区的张女士与刘先生就被骗走了近万元。后经警方侦破,嫌疑人张某交代,其在网上以“黑客”身份发布信息,号称可以修改高考、大学考试成绩,并向受害人索要数千到数万元不等的“服务费”,这几年年年都有人上当。

提醒

    自称可修改高考分数的网络帖子纯属骗局。所谓的黑客入侵修改分数在技术上也行不通。因为高考网上阅卷并非在互联网上,而是采用内网阅卷,根本不存在外部黑客入侵的可能。考生成绩发布前都做了原始数据存档和数据异地备份,通过网络公布后,考试院会对网上信息进行监控匹配,网站均设立严密的防黑客病毒攻击系统。

申请参加6月19日由中国教育智库网主办的“面向2035的教育企业(机构) 规范化协同创新发展”研讨会,请加微信:dafdsh。

会议详情,请点击:

“面向2035的教育企业(机构) 规范化协同创新发展”研讨会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