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碧霄•我们
【透碧霄•我们】
士儿玉人堂。爱谐音百绕飞梁。
浦帆送客①,如周郎顾,辨曲辞伤。
行云来去,嘤鸣远木,求友飞翔②。
梦泽云、垂钓茫茫③。探得蛾眉妒④,波翻涛怒,入楚鞭王⑤。
鹤别知故里⑥,花多何处,纵洒九州霜。
看美人、寻香草⑦,谈笑嗅尽遗香。
不明鼓乐,一枝斜去,识化梅妆⑧。
念清辉、环臂清凉。认桃源归路,寒气销为,日月齐光⑨。

当司法部在网上发出《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时,很多人朋友更多的是聚焦于中低等移民抢占我们的资源。有同感的同时发现也有很多蔑视的声音,甚至认为中国人有点小鸡肚肠,我个人觉得结论不要轻易下,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征求意件稿发出来的时机不对。
在社会心理学中有两个对立的概念,一个是内群体,一个是外全体。这个条例明白着就是代表着内群体(中国人)和外群体(外国人)之间的利益问题。
社会心理学家特纳与亨利·托什菲尔便观察到以下现象:
我们归类:我们发现将人,包括我们自己,归入各种类别是很有用的。在表述某人的其他事情的时候,给这个人贴上印度人、苏格兰人或公共汽车司机的标签,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们认同:我们将自己与特定的内群体联系起来,并以此获得自尊。
我们比较:我们将自己的群体与其他外群体进行比较,并且偏爱自己的群体。如此,偏爱内群体的我们在自我感觉和群体感觉中或多或少有过多肯定甚至夸大的倾向。故而,本能地排斥外面的群体,将自己所处的内群体视为“玉人堂”,还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持的。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即便在俱乐部聚会时,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我们与其他俱乐部成员之间的差别,会明显地偏好自己所在的俱乐部,并自认为“我们”就是比“他们”强。
更有甚者,如“比尔·威尔逊发现,即使是毫无逻辑依据而形成的群体意识一一比如,通过投掷硬币来组建X组和Y组——也会产生某种内群体偏会同一性:‘我们’比‘他们’好,即使‘我们’和‘他们‘是随机界定的!”连随机界定的一群人都有内群体偏好,何况对于有悠久民族文化传统的我们,我们自我归类为“玉人堂”,自我感觉不错也可理解,我们认同的更是“爱谐音百绕飞梁”的那种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
即便是普通的老百姓在“浦帆送客”的普通时刻,都能“如周郎顾”如历史学家、古文化学者等专业人士,最起码能“辨曲辞伤”,能够读懂蕴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各种文化印记 。
和外国人相比,他们可能只是“行云来去”,为了“嘤鸣远木”而“求友飞翔”的短暂停留,而我们则身处其中更有民族的自豪感。
和外国人相比,他们可能只看到的是“梦泽云”,而我们所联想到的是“垂钓茫茫”的意境。
和外国人相比,他们可能只是“探得蛾眉妒”,而我们所联想到的可能是伍子胥“波翻涛怒,入楚鞭王”的历史。
和外国人相比,他们可能只是知道“鹤别”故里,黄鹤楼因为封城暂时不再有鹤徘徊,却不知道“鹤别知故里”,黄鹤一去必将认得归家路,也必将返回。“纵洒九州霜”,每只“鹤”都深深知道“花多何处”,都知道故里每一个开花的地方和时间 。
和外国人相比,他们可能只是“看美人、寻香草”,却不知道“香草美人 ”代表着多么高洁的灵魂,更不会像我们一样“谈笑嗅尽遗香”,代代相传。
和外国人相比,即便我们普通的劳动人民“不明鼓乐”,却知道“一枝斜去”的梅花,更“识化梅妆”。
……
不用说,我们的民族怎么都比较优秀,而正如《迈尔斯社会心理学》所指出的,“人们倾向于积极地描述自己的群体,以便于能够积极地评价自己”。我们更优秀,有助让我们感觉更好!
即便不为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私利”,正如比尔·威尔逊所言,我们更熟悉自己的文化:
民族是一种归属感和一种位置感陶醉于你们的历史、你们民族的行为特征、你周围世界的音乐和熟悉的声音。我不认为一种文化就比另一种文化更好。我只是认为它是一种你相对比较熟悉的文化。而且,正如迈尔斯团队所指出的:
“我们为团队、家庭和国家 牺牲自我。我们可能不喜欢外群体。我们的社会同一性越重要,我们就越强烈地感受到对群体的依恋,而面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由此可见,尤其是在为某个内群体做出牺牲,甚至感觉到外群体的威胁时,我们对内群体就更有依恋,就更存在对外群体的认知偏见。
从新型冠状病毒首次大规模爆发以来,我们的华人在世界各地就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随便在浏览器中输入“新冠歧视”,就会出来一长串的图文。



这次为了抵抗新冠状病毒,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为了响应国家共同战“疫”号召而甘愿牺牲自我,甘愿全民隔离,全民防护,尤其是湖北的各封城之城作出了更大的牺牲。
从《战役时间线》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志成城的我们的身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别问我是谁,我是中国人”的一位男子,而这位男子也是无数中国人的写照。
查度娘可知,2020年1月31日凌晨,一名带着白色口罩的驾驶员停好车后,从后备箱拿了一箱从土耳其“人肉”带回来的口罩交给民警。民警看到男子搬下车的口罩,感动不已,当即表示感谢,急忙问及姓名,这名男子只是说“叫我中国人就行了!”随后,驾车离开。
完全可以说 ,因为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观,只有我们自己能“认桃源归路”,即便遇到“寒气”冲天的恶劣环境,我们万众一心就能将寒气“销为日月齐光”的民族之光。
再加上,海外不断的质疑声和指责声甚至施暴行为,让我们每个中国人感受到的不单是病毒对于生命的威胁,还有对我们内群体意识的威胁。


可以说,这一次的疫情,还有我们所经历的大大小小的牺牲和各种挑战,让我们大家更加凝结成为“我们”。在这个时间点,我们更倾向与偏爱自己的民族,更难以容忍外群体,实属人之常情。
值得欣慰的是,司法部并没有鲁莽行事。确实,眼见着人工智能即将取代低中端的劳动力,会导致一波又一波的产业转移潮的同时会加大就业压力,迫不及待地引入低中端劳动力势必导致内部的无序。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才经历了一次病毒袭击,民族的凝集力刚达到了一个峰值,正是内群体概念深入人心之时,何必对外国人的定居权急于付诸行动呢?
笺 注
①浦帆送客:源自白居易的《琵琶引》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②嘤鸣远木,求友飞翔:源自《毛诗正义》之《小雅·鹿鸣之什·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③梦泽云、垂钓茫茫:源自李白 《上清宝鼎诗》:“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
④蛾眉妒:指旁人妒嫉。比如,李白的《惧谗》:“众女妒蛾眉,双花竞春芳。”
⑤波翻涛怒,入楚鞭王:即伍子胥为报复攻入楚国对平王鞭尸泄愤。如李白的《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 / 赠孟浩然》:“查运开展宿愤,入楚鞭平王”。大意为伍子胥得以转运,从而报仇泄愤,攻入楚国鞭打楚平王的尸体。
⑥鹤别知故里:即鹤去知归。《搜神记》曰:辽东城门有华表柱,忽有一白鹤集柱头,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不知名字。
⑦看美人、寻香草:即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写香草、以配忠贞,……灵修善于美人,以譬于君。”比如,清·龚自珍《浪淘沙·舟中夜起》:香草美人吟未了,防有蛟听。”
⑧梅妆:梅花妆的简称。古时女子妆式,描梅花状于额上为饰。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 曾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妇女多效之,在额心描梅为饰。
⑨寒气销为,日月齐光:源自常健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其中,“兵气销为日月光”,指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此处代指抗疫成功。
备 注
1、此诗词押中华新韵,毕竟新时代需要使用一些新词汇。按柳永的《透碧霄·月华边》格式填词,并已通过“诗词吾爱网”的在线检测。
2、图源自网络。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懂并喜欢上中华古典诗词;二是为了哪一天自己再失忆时能够看懂自己所写的诗词。因而,若只愿沉浸于古典诗词世界的读者可忽略不看。
4、不过,事后再回味可能又有新的启示,而且每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可以从多个出发点进行解读,或许这正是写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5、自听了余秋雨先生关于《秋雨书院: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座后,不再纠结诗词后面的白话文是该起名为“创作背景”还是“诗词自评”。中华古典诗词是思想的礼花,后面的白话文则是思想的礼花引发的欢宴。也就是说中华诗词+现代散文就是士儿的个人标签。
6、以诗为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艾略特在一九三0年为约翰逊博士的《伦敦》和《人生希望多空幻》两首诗的合订本作序时写道:“不管人们愿意与否,他们的感受性是随时代而变化的,但是只有天才人物才能改变表现的方式。很多二流的诗人之所以是二流的,就是因为他们缺少那种敏感和意识来发现他们与前一代人感觉不同,必须使用不同的词汇。”——告诫自己既要有传承也要有创新,更要有代表我们时代的语言。
7、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
8、生活还有中华诗词这个心理医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对现代心理学知识的消化而进行积极自助的同时实现助人自助的目的,这也不违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9、南怀瑾在《庄子南华》中就提到:“我经常说,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都在文学里面,尤其诗词里哲学思想非常多”。其实,也有更多的经典书籍成为了诗词的典故,应该说诗词最大限度地囊括了中华文化。因为喜欢上诗词,以前枯燥无味的传统经典变得生动可爱起来,或许这便促使我不由自主地去涉猎除了历代诗词外的典源——《庄子》、《世说新语》、《史记》、《论语》、《山海经》等。同样地,既然古代诗人能将本土的百家思想入诗词,也能将外来的佛教入诗词,为何我们不能在写作古典诗词时体现出现代社会的全球化特色呢?希望自己的诗词能够尽量地挖掘出能代表古今中外的多个维度。